误差不超两根头发丝!潍柴机修钳工王树军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

2019-03-31 08:50:00 来源: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作者: 杨国胜 都镇强

 

 为了误差不超两根头发丝

  心无旁骛攻主业,潍柴机修钳工王树军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

  左图:王树军和同事对潍柴一号工厂内的智能化生产线进行巡查。  右图:王树军在维修器件。

  中央精神和国家战略的指向,就是要避免脱实向虚,要努力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交叉混业也是为了相得益彰发展主业,而不能是投机趋利。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时说

  □本报记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机器人上料位置出现偏差,咱们再重新将位置找一遍,抓紧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影响了生产流程。”3月25日一上班,潍柴集团一号工厂西南角的加工二车间内,45岁的机修钳工王树军就和几名同事忙着维修新投入使用的智能物流系统的一个“小故障”。

  不一会儿,大家的头上就渗出汗来。很快,这一“小故障”得以排除,智能物流系统恢复了正常运行。

  记者看到,整个智能物流系统由一台六轴机器人、一台直线轴及两条输送轨道组成。通过智能物流系统,300多斤重的气缸盖告别了人工作业环节,变为通过机器人抓取、轨道输送进行作业,不仅不再像以前那样费时费力,还大大减少了气缸盖的磕碰。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介绍了企业专注发展发动机主业的情况。总书记肯定了潍柴的发展思路,强调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

  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潍柴进一步聚焦主业,引领中国重型商用车动力自主发展、迈向高端。其中,潍柴一号工厂所生产的H1高端发动机是拳头产品,凭借世界一流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厂商的认可,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气缸盖是H1高端发动机生产中加工的两大主要部件之一,如何提升效率就成了突破产能瓶颈的当务之急。显然,智能化生产是首选。

  “机器人适合2.5米回转半径内的环岛作业,但我们的3台斗山加工中心却有两道工序,需要设计成直线作业模式。设计之初,我们提出能否设计成地轨,从而实现3台加工中心的柔性共联。”王树军说。但铺设地轨的方法之前没有尝试过,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这一探索,凝聚了他们团队7个月的心血。其中,为保证两条轨道间的平整度,需要先铺设一条基准轨道,再进行查准、找平衡、反复调整,

  最后的误差“不能超过两根头发丝”。

  最终,他们取得了成功。“使用机器人上下料,与人工作业相比,生产效率提升37.5%,将人工上下料造成的磕碰伤降低90%。”王树军说。

  从普通工人,到首席技师,再到“大国工匠”,王树军的成长经历,折射的正是潍柴聚焦主业、科技创新的奋进之路。近年来,潍柴坚持走“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科技创新之路,持续对科技创新进行高投入,仅发动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拥有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

  在重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下,越来越多像王树军这样的普通工人成长起来,成为潍柴“心无旁骛攻主业”的主力军。自2013年潍柴成立以“王树军”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王树军带领团队改造、制造柔性设备生产线5条、自动化设备109台套,实施重大创新项目23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62亿元。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把自己的‘田’种好,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向世界一流。”谭旭光告诉记者,特别是要在发动机方面走向世界一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