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凡
秉持“大体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金字塔”体系
烟台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出“实拳重招”
水母网3月12日讯(烟台日报记者 刘晋 通讯员 隋旭东)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动作。烟台市体育局昨天在莱山区委党校召开全市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记者获悉,我市体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市委书记张术平“体育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形象……”的批示要求,秉持“大体育”理念,以开放的思路,激发教育、体育改革活力,促进教体深度融合,以建设体育后备人才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体育的服务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扩大青少年体育人口规模,构建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市体育局与相关单位签订了橄榄球、足球和冰上项目的合作协议,郑洁与烟台市鸿太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此举,是市体育局创新机制、开阔眼界、吸收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和先进方法的一次新的尝试。会上,对认定的18所特色学校、幼儿园授牌。莱州中华武校、芝罘区建昌街小学、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的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可促素质教育
青少年处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也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17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广大的中小学校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夯实学校体育的基础,才能提升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的数量和质量;市县两级体校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只有提升办学水平,科学系统训练,竞技体育的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只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体结合,合作共赢。市体育局在认真总结多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关于构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理念,有助于我市开创新时代体育后备人才新局面。
明年全市体育特色学校要达50所
在会上,下发了《烟台市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鼓励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协会和俱乐部,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场地设施完善、体育活动规范、人才效益突出的单位,由市体育局命名挂牌,争取到明年全市体育特色学校和幼儿园达到50所,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创建烟台市级体育人才基地工作将把握互利互惠原则、体教结合原则、政策配套原则和动态管理原则。从基地创建、评估到命名,由市项目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实施,体校派出专业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指导和开展训练,由市体育局统一命名,赋予教体结合新的内涵。对于符合条件被命名的学校,在经费、器材、培训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并将开展项目纳入市级竞赛体系,促进项目长远发展。对命名为基地的学校,项目管理单位要定期考察项目开展情况,听取校方意见,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给予正确指导,总的目标是培育出数量多、项目优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基地,丰富业余训练模式,将该项工作打造成为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培育和激发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拓宽我市青少年体育发展途径,为我市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贡献力量。
拓宽育才渠道,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后备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市体育系统将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文化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体育部门则有体育专业技术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
实施体教融合,可以充分调动体教两部门全方位结合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双赢共进。下一步,体育部门将主动对接教育部门,首先要考虑能给教育做哪些工作,能为教育分担些什么,要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有体校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机构改革后的职能优势,加强县级体校正规化建设,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加大在硬件设施、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条件落后的体校应该重点关注。县级体校要拓展办学空间,开门办学,探索县级体校办学新模式,依托县级体校,将相关体育项目布设在辖区内的普通中小学校,切实起到县级体校的骨干带动作用。
除了教体融合,会上还要求我市市县两级体校,坚持“育人为本,读训并举”的办学理念,对优秀体育苗子的入学、转学、升学、学籍管理等方面,各方要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拓宽运动员成才渠道,保持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将补齐空白项目
第24届省运会后,市体育局有关人员和单位不等不靠,超前谋划、积极作为。走出去,到济南、青岛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经验;沉下去,深入到各县市区体校,了解一线教练员的心声,摸清摸透新情况新问题;动起来,研究新政策、出台落实方案,并确定了项目优化的总体思路是:立足25届省运会,继续发挥举市体制优势以及市直训练单位设施、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优势项目,提升弱势项目,补齐空白项目,新增冲浪、攀岩、空手道、三人篮球和冬季项目等,将小年龄组运动项目布局到县(市区)体校。
资金、人才是支撑竞技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竞技体育相比周边地区发展缓慢、进步不明显,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尤其是我们的教练员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严重老化。为解决资金和人的问题,我们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争取,得到了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增加了运动员伙食费、训练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射击射箭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市体育局局长郑俊杰表示。
群众体育要树立“大群体”观念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市体育局适时提出了群众体育工作提档升级的工作思路。
在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市体育局今年安排20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大了设施更新力度。为提供更好的健身服务,去年市体育局出台“体育惠民科学健身”三年工作规划,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向科学健身转变。去年,市体育局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完成六区“10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制作,打造了“搜动烟台”运动健身管理服务平台。
近年来,市体育局组织开展的山东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市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24届省运会祝捷晚会等许多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市老年体协、武术协会、健美协会等市级体育社团组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社会力量,群众体育工作就能做大做强做好。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头来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走下领奖台,一切从头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真抓实干正当时。市体育局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放眼全局、团结合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有信心有能力,共同开创烟台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局面,构建更加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体育强市、健康烟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凡
在我国第41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自1981年全国人大做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来,山东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1.6亿人次,共植树超过46亿株,为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聚焦“五大重点领域”走高质量“前行之路”近日,全省煤田地质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提出聚焦“抢险救援、非常规能源、地灾治理、检验检测服务、海洋地质”五大重点领域,努力实现各项工作新突破,为山东“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贡献智慧和力量。向“高”而行...[详细]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先行区,济南肩负着先行先试、先行先改,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经验、蹚出路子的重任。王忠林介绍,济南先后设立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1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7家。[详细]
为此,青岛银保监局将开展“容错激励”行动,旨在强化尽职免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尽职免责机制,实现“敢贷”,青岛银保监局要求银行机构健全民营企业授信责任管理体系,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工作机制。[详细]
记者从山东省能源局获悉,山东省今年将通过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实现电力生产和消费增量主要由绿色电力提供,全年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35%。山东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山东省将聚焦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波...[详细]
2019年年初,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介绍,这次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调整各级财政分配关系,优化全省财政资源配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