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城市景观三十年巨变 园林城市滨海湿地绿水红滩金银不换

2019-02-14 07:37: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崔立慧

  齐鲁晚报记者 崔立慧     

  “电话没有汽车快,三个蚊子一盘菜,政府建在荒郊外。”建市之初,这是东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这是曾经的东营。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之上,东营由最初的盐碱荒滩发展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北郊六干苗圃一带的鹭类栖息地,差点因为德州路东延项目消失。东营市政府因规划调整增加投资5000多万元,换来的绝不仅仅是“漠漠水田飞白鹭”的奇异景观。这是如今的东营。保护和修复双管齐下,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东营市鸟类种数已从建市初的265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每年迁徙鸟类达600多万只。

  这是三十年间东营城市景观最显著的变化。考量一个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的变化是最直观的维度。参与其中的亲历者,或许比其他市民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王富献是东营市园林科研所首席专家、东营市园林局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94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王富献背着一只学生书包来东营报道,迎接他的是一个“电线杆子比树多”的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营市园林事业经过了求其绿、求其量、求其精的三个发展阶段,东营由最初的盐碱荒滩发展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2012年后,东营植物园、园博园开始着手建设。2015年,市政府提出在中心城区建设30处街头游园的目标,实现市民出门五百米见园。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至此,“电线杆子比树多”的帽子被彻底摘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凡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