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五位“第一书记”的新年愿望 都与村里这件事有关

2019-02-13 20:4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立红

   大众网·海报新闻菏泽2月13日讯(记者 李立红) 何堂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侯集村的道路换了新颜,李垓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枣杭村的食用菌大棚每个年产值超10万,碱店村的汽车用品公司吸纳了百余名员工……近日,记者在菏泽郓城县侯咽集镇采访了五位“第一书记”,通过日常工作的点滴,了解他们为乡村建设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一头担负着组织的殷殷重托,一头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五位由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派驻基层的“第一书记”冲在最前线,心里始终牵挂着百姓脱贫致富的事儿。他们扎根在田间地头,奔波在发展路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赞誉。

  纾民困解民忧 让村民过上暖心年

  2019年春节期间,“第一书记”孙承文心里始终牵挂着郓城县侯咽集镇何堂村的村民们。除夕前,他就不断叮嘱村干部注意村里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注意防火,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就向贫困户电话拜年;初五,看天气预报得知郓城要下雪,他赶紧通知村干部检查贫困户住房和大棚、扶贫车间的安全。

  何堂村是省定贫困村,两年前,村里有58户123人贫困户。90多岁的贫困户何张氏只有一个养女且已嫁人,老人总是孤单地在门口坐着。孙承文得知后,经常带些营养品前去看望她,还帮她剪指甲,这让老人觉得很温暖。老党员贫困户何传武孤身一人生活,孙承文前去看望时,看到他的铺盖又黑又旧,第二天就把自己的一套铺盖给他送到家里,何传武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一书记”孙承文(右)为何堂村贫困户送来凉席

  到目前,何堂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驻村后,孙承文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总抓手,帮助何堂村顺利完成两委换届工作。两年间,何堂村新打机井31口,新增水浇田1300余亩,保证旱可浇涝可排;新修主干道两公里,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村里的自来水管网全部进行了改造,保证了村民饮用水的安全。

  “第一书记”颜华栋帮扶的侯集村,公共设施一直是乡村发展的瓶颈。为了集资修路,颜华栋组织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最终,全村硬化了主路3.4公里和胡同路面5000平米。

  两年前,碱店村的道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尤其遇上下雨天几乎无法通行。“第一书记”王博来到这里后,积极奔走,组织筹款修路。半年后,5公里道路全面竣工,一盏盏路灯也亮起来了,碱店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纷纷为这位做实事、办好事的“书记”点赞。

  

  “第一书记”王博帮扶的碱店村新旧村貌对比

  抓基层党建,关注贫困户生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五位省派“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找到致富产业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到了村里之后就先考察这边的经济情况,开始寻找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枣杭村“第一书记”徐剑说,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在外经营一家快餐店的王淑全有有试种食用菌的想法,并且已经开始自行实验,于是决定支持他发展。

  春节前夕,记者见到郓城娴硕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王淑全时,他正在大棚里采摘最后一茬双孢菇。“一个大棚一年产值能达到10万元,现在有六个棚,”王淑全说,合作社发展蒸蒸日上,离不开徐书记的全力支持。刚开始,王淑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技术,徐剑便带他去莘县、曹县等地方学习,仔细询问当地食用菌产业的投资发展模式,后来又特地找到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为他进行长期技术指导。

  

  “第一书记”徐剑(中)经常到王淑全(右)的食用菌大棚里考察,帮助解决困难

  不断增加的大棚,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80岁的王守宇此前是枣杭村的贫困户,自从王淑全种大棚后,他便经常来棚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摘蘑菇、切根,这些我都还能做,一天能挣40多块钱。”王守宇说,现在的收入足够养活自己,不给孩子造成负担,这份工作也让他锻炼了身体,“心情很愉快”。

  在王淑全的带动下,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都选择回家创业。目前枣杭村已有两家服装厂、一家玩具制造厂。

  王博也邀请回一只“金凤凰”,在外务工的房春香回乡创办了贵玲珑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年利润已超百万元,更吸纳了百余名留守妇女前来工作。

  在相距不远的李垓村,“第一书记” 高永国利用扶贫专项资金60万元,建设了四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联系专家解决种植技术问题,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入棚务工。2017年11月,侯咽集镇出现大风雪天气,高永国冒着风雪第一时间赶到村里,查看大棚是否受灾。

  

  降雪后,“第一书记”高永国(左)到村民的大棚里察看受灾情况

  在侯集村,颜华栋充分调研后,确定了调整转变种植结构、引导村民由种植传统粮食作物转向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的发展路子。他邀请山东鲁民生态联合社的负责人返乡创业,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打造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有了致富产业,村民们有活干,有钱赚,日子渐渐红火起来,谱写出了一曲曲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交响乐。

  从“那个村”到“我们村”第一书记用真心真情扶贫

  寒冬未尽,春讯已闻。整齐的蘑菇棚在暖阳中勃发出一派生机,生产车间里的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村民们走出家门口互致春天的问候……

  这个春节,五位“第一书记”最惦记的仍然是村里原先的贫困户,他们不断询问老百姓能否过个好年,并用省检察院准备的慰问金,购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发放给五个村的贫困户、老年人和老党员。颜华栋还专门安排人安装调试太阳能路灯,组织村民打扫卫生,确保村民度过一个亮堂、整洁的新年……

  

  “第一书记”颜华栋考察侯集村的服装厂

  两年的时间倏忽而过,五位“第一书记”的服务期即将结束,他们也要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对枣杭村,我刚开始叫它‘那个村’,现在是‘我们村’,”徐剑说,驻村期间,他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看着村民们的思维意识慢慢发生变化,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科学种田,他心里非常高兴。

  “两年中,一点点地把李垓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就像培养一棵小树苗,希望它能茁壮成长,乡村更加美丽,村民生活更加红火。”高永国说。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五位“第一书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办实事、做好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尖兵。他们努力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赞誉。

  对于“第一书记”孙承文,不少村民已经不把他当成省城来的干部,看着他黝黑的面庞,村民都说“孙书记就是俺何堂村人”。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刘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