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合唱》:悲剧中晕染不化的温情

2019-02-13 14:44:47 来源: 滨州日报/滨州网 作者:

  静谧而隽永,在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世界里,人们体味到最多的,就是这种淡淡的感觉。简洁干净的画面、淡入淡出的剪辑……选择一个宁静的午后或者黄昏,品一杯清茶,看一部小津的电影,这就足以让人隔绝室外的喧嚣与繁华,在小津安二郎建构的光影中寻找那份淡定与安宁。

  一生走过的六十年轮回,给小津安二郎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圆。终生未娶的小津安二郎与母亲相伴一生,自24岁首次执导电影踏上旅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之路就如同他的人生一般,没有高潮迭起不见大起大落,如细水长流般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之下流动的却是徐徐的温淳。

  《东京的合唱》正是小津安二郎早期指导的一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日本失业大背景下一对小市民夫妇艰难求生的故事。然而这部社会批判电影,在小津的指导下却添加了家庭人情剧的色彩。除了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对现实生活化的再现与小津特有的幽默噱头之外,人们感受到最多的,还有那份在悲剧中同样晕染不化的温情。

  这正是小津安二郎的睿智之处,他在带泪的嬉笑中揭露批判,又在温暖的亲情中蕴含希望。跟随光影的印记回到那个拍摄的年代,让我们一一悉数这部老电影的独有魅力。

  借家庭题材剧批判社会现实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之时,日本的经济同样受到牵连。大危机使日本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日本1932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34.7%。与此同时,西方流行文化也在逐渐渗入进日本,日本民众开始热衷于西方的服饰、百货,电影同样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不断遭遇挑战,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给他们便利的同时,又表现出若有所失的情绪。

  于是,在那个年代的日本,对于失业的压力和现实的困惑同样困扰着人们,小津安二郎选择用电影的语言记录和揭露这样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拍摄于1931年的电影《东京的合唱》。

  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空泛的主题,更没有刻意的丑化或者对现实的歪曲……与一些刻意追求批判效果而严重脱离现实的影片不同,拍摄这样一部社会批判电影,小津安二郎仍然选择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展开讲述。主人公冈岛是一家之长,他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和三个儿女。小津用细腻的笔触在影片中向我们展现了原本是小职员的冈岛,在失业之后生活的种种艰辛,这恰恰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的日本无数失业的小市民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东京的合唱》从一个普通家庭的窘迫生活为视角反观社会,以小见大的题材选择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独到之处。小津安二郎敏感的看到了经济萧条时期日本中产阶级生存的艰险,并将其生活化的概括为冈岛一家的经历用镜头呈现,这不仅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共鸣,更成功的实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首先,影片刻画了在日本的普通知识分子作为小职员的悲哀。主人公冈岛大学毕业,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过着还算幸福的生活。然而在那个经济萧条的年代,失业的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身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小职员,他们在公司只能小心行事尽职工作,对上司的话惟命是从,这样才能够保住工作。但冈岛是一个正直热情的人,他在公司为同事打抱不平并不惜跟老板大吵一架,却最终落得被老板辞退的后果。失业后的冈岛回到家里,对妻子说了这样的话:“我同老板吵架了,我是对的,但他真的解雇了我。”一句话道出了受老板欺压的小职员的无奈和悲哀。

  与冈岛相对比的是老板身边的一位职员的表现,他一副阿谀奉承的嘴脸,在冈岛与老板争吵时察言观色,只懂得顺从老板。这就是社会现实,仗义执言的冈岛遭到老板解雇,阿谀奉承的职员反而得到老板的器重,影片中真实的再现了这两个人物在职场上的不同命运。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冷漠,普通小职员也因为害怕失业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其次,影片着重描写了失业后的冈岛一家面临的生活上的窘迫。虽然失去了工作,但是冈岛作为一家之主,却仍然担负着养育两个孩子、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然而对于孩子而言,失业后的大人们内心的焦急与无助是他们所无法体会的。他们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心情低落的回到家,更不会懂得今后要面对怎样未知的生活。

  于是,儿子会因为爸爸没有给自己买回自行车而大声哭闹,劝说不成的冈岛动手打儿子时内心也必定充满了无奈与辛酸。紧接着女儿患病住院,冈岛只能卖掉妻子的和服,才付上医药费换回女儿的健康。冈岛家的生活正是当时千万失业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许多家庭在失去工作以后同样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他们大多也像冈岛一家一样,全家相互照顾扶持,都在努力的生活下去。

  再次,通过冈岛找工作的经历,影片同样真实的反映了在经济萧条的年代人们再就业的艰难。

  机位固定是小津安二郎所指导的电影的一大特点,偏爱拍摄出左右对称的画面构图的小津,不允许摄像机的移拍和摇拍来破坏这种造型之美。即使出现横移,也要坚持画面的构图从头至尾不发生变化的原则。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了一个长达九秒钟的横移镜头,小津用这个镜头拍摄了一群失业的人的背影。坐在马路边等待新工作的失业人群背影的落寞,远望工厂烟囱目光的无助,以及他们掏出一包捡来的烟头吸的种种无奈窘迫的细节,都被影片一一呈现。在当时各大工厂和公司都大量裁员的背景下,日本的失业率激增,要找工作自然难上加难。小津借由影片表现的,正是日本街头失业人群的真实状态。

  冈岛在路上还遇到了以前的同事,同样是为了生存,这个以前坐在办公室有着体面职业的小职员,在失业后不得不抛下自尊和面子,做起了在街上派发传单的工作。“我从没想过我会做这样的事。”同事认出冈岛后,不好意思的这样说。然而冈岛的回答却道出了所有失业者心底的话:“你很幸运,至少你有一份工作。”同事的经历预示了冈岛今后即将面对怎样的工作,然而对于失业的人而言,无论要忍受多大的辛苦甚至屈辱,找到一份工作仍然是他们心底最大的渴望。

  失业的无奈,生活的窘迫,求职的艰辛……正是这一个个生活化的的细节串联起整部电影。《东京的合唱》这部电影通过这些简单却又真实的情节叙述,揭露和批判了给民众带来不幸的社会现实,冈岛这个失业后仍然顽强奋斗的小市民形象也跃然银幕。

  用浓浓的亲情寄寓温暖希望

  善于拍摄体现夫妻、父母子女之间亲情的电影的小津安二郎,又被称为日本民族电影大师。从第一部作品《忏悔之刃》中表现兄弟亲情,到第三部作品《老婆失踪》表现夫妻之情,再到1949年的《晚春》体现父女之情并开创“嫁女”的题材,小津用他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家庭故事,唯美而纯真。在贯穿始终的浓浓亲情下,无论有怎样的困难或者矛盾,一切总能够以淡然的情怀面对。同样,在《东京的合唱》这部影片中,一份晕染不化的的温情同样使得这部悲剧寄寓了温暖与希望。

  虽然失去了工作,但是冈岛并没有失去一切,他还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个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最普通的人物关系,同样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经济困难却满足了儿子买自行车的愿望,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为给女儿治病卖掉自己的和服,这是母亲对女儿的爱……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冈岛夫妇对于子女最深情的疼爱,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爱的温暖,才淡化了冈岛一家失业后生活的窘迫与困苦。所以,我们时常能在影片中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馨与快乐。女儿病愈出院以后,冈岛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玩着拍手的游戏,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地笑容,冈岛与妻子笑的慈爱,一双儿女笑的纯真,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快乐。

  当然,还有夫妻之间的深深爱意。找工作四处碰壁的冈岛为了谋生,拉下面子来到大村老师的饭馆一边帮忙一边等待机会。当他扛着大大的条幡跟随老师走街串巷的打广告时,恰巧被外出的妻子和孩子碰到。得知这一切之后,体贴的妻子并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主动提出也要去饭馆帮忙,与丈夫共同分担。为了撑起这个家,妻子明白冈岛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牺牲,在最艰难的时候站出来与丈夫一起承担,这是对他最大的鼓励,也是做妻子的能够给予丈夫的最深的爱。困难时期的患难与共体现了冈岛夫妻之间感情的深厚,也正是妻子的理解与一路陪伴,使得冈岛重新拥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勇气。

  大村老师为冈岛热情的介绍工作,还体现了师生之间情谊的珍贵。在影片的最后,冈岛与同学一起在大村老师的饭馆聚餐。昔日同窗之间的言语谈笑,放声高歌,又是对学生时代情谊的美好追忆。正是在这场同学会上,老师接到了好友的来信,信上称为冈岛谋到了在枥木县女子中学教授英语的职务。老师的帮助终于使得冈岛摆脱了失业的危机,尽管新工作要冈岛一家离开东京,但是妻子的话却预示了希望,她坚定地说:“我确定有一天,我们会回到东京的。”

  这就是冈岛温馨幸福的一家,全家人坦然的面对着失业对生活造成的种种困难,并且在大村老师等等好心人的帮助下,相互扶持着勇敢的走下去。整部电影因为爱的温情洋溢淡化了悲剧色彩,让人们相信在亲情的温暖之下,任何困难都会消散,生活总是充满希望。

  以小津式噱头营造欢乐悲剧

  早期对于美国电影的学习,使得小津安二郎受到卓别林等一些喜剧演员的影响,他自己也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拍摄了一系列喜剧片以及大学题材的影片,《东京的合唱》正是小津这一时期所指导的影片的代表作。

  卓别林是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他通过喜剧表演和讽刺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将庸俗的喜剧提升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高度。小津安二郎在他的喜剧时代所拍摄的影片,同样以幽默的噱头和辛辣的讽刺著称。《东京的合唱》更是由于在喜剧的表现手法中加入了日本失业的社会现实,被佐藤忠南评价为是一部“欢乐的悲剧”。

  这正是《东京的合唱》这部电影的又一个魅力之处。前文所介绍的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并非是用沉重的笔调在影片中呈现,而是穿插了带有几分轻松的喜剧情节,即用小津式的幽默噱头来讲述失业这个深刻的话题,营造了一出欢乐的悲剧。

  例如在影片中,主人公冈岛为同事打抱不平与老板理论时的情节,就是以喜剧的艺术方式表现的。阿谀奉承的职员想制止冈岛,反被冈岛推开后尴尬的掉了鞋后跟;冈岛与老板争吵,相互拍着桌子为自己造势;老板借用扇子将桌子拍的更响,冈岛却将扇子拿到不给老板机会……原本是一个职员与老板理论的充满紧张气氛的场景,却被喜剧化的处理成两个人比拼谁拍桌子更响的热闹场面。最终,老板从抽屉里拿出一把精心包好的扇子,用力拍响桌子赢了这场闹剧,冈岛也落得被辞退的下场。

  此外还有冈岛为大村老师的小店抗条幡做宣传的细节。此时冈岛的表现十分的滑稽,一身简单的短袖长裤的装扮代替了平日里的西装革履,肩上扛着条幡脚下却要随着老师的口令步伐整齐,感觉难为情一路垂着头被老师指点,还要不时的赶跑凑过来看热闹捣乱的小孩。原本是职员的冈岛怎能习惯当街抛头露面的宣传,这些看似搞笑的行为,实际上是冈岛为掩饰内心的尴尬的无奈自嘲。

  类似的喜剧情节在《东京的合唱》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小津安二郎所设计的噱头都是对生活的形象再现,观众在看到这些有趣的情节时会发出会心的笑。然而这些笑声中更多的,是对主人公冈岛的充满同情的笑,是带着眼泪的笑。正如佐藤忠南所说的那样,那快活,“起初是真正的快活,但逐渐使人觉得那是为了战胜人生的苦涩,是自己给自己加油的快活。”我们不能把《东京的合唱》当作一部单纯的喜剧电影来看,小津通过幽默的噱头实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笑声过后,观众会感觉到眼泪的辛酸与苦涩,会体会到冈岛代表的这些失业的人们努力生活的艰辛。

  在1931年日本当地的一家电影杂志发起的十佳电影评选活动中,《东京的合唱》位列第三,对现实生活的准确再现和批判使得这部影片上映广受好评。小津安二郎同期也拍摄了一些类似题材的影片,如《年轻时》(1929)、《虽然大学毕了业》(1929)等等,来反映经济萧条时期大学生和普通市民阶层生活的艰难,但《东京的合唱》却是借以喜剧的幽默噱头讽刺现实的集大成之作。更难得的是,小津依然用温情的基调讲述着失业这个沉重的话题,让人们相信一切困难总能淡然化解。融入进冈岛一家的生活中,感受着爱意之下的温情,嬉笑背后的批判,这些最终成就了《东京的合唱》这部电影的经典。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