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蓝领”变身种姜“老把式”

2019-01-25 12:22:04 来源: 中华泰山网 作者:

  隆冬时节,宁阳县乡饮乡韦周村帅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姜窖里却异常忙碌,记者来到村里的姜窖,看着一筐筐的“金疙瘩”被搬上卡车,准备运往济南、青岛等城市。“我们种植的是最新品种安丘平顶4,颜色金黄、块头大、品质好,没有农药残留。”合作社理事长李帅告诉记者,平均每亩能产七八千斤,刨去成本,每亩有两万元左右的纯收入,这在三四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辞去高薪工作,技术蓝领回乡当姜农

  据记者采访了解,今年32岁的李帅自泰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去了煤矿上班。“从事矿压监测的时候,每月工资能有1.7万元,也算一个‘技术蓝领’。”但是,每次回家,感觉家乡始终没有变化,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乡饮乡开展了农业经济提质增效活动,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李帅看到了希望,随即决定回家种姜。听说辞去固定工作不干,要和“泥腿子”争食,李帅的母亲连续两天两夜都没睡着觉,“心疼啊,种了一辈子庄稼,也就打闹个温饱。孩子好不容易挣脱了庄稼地,找了个好工作,现在却‘扔’了不要,回来种地,能不闹心吗?”虽然母亲对自己的做法并不理解,但李帅却认为,“飘”得再远,“根”最终还是在家乡。而且,现在各项优惠政策叠加,地里混钱更稳当。

  说干就干。当年,李帅就成立了帅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自家地邻开始,蹲在地头拉家常,算经济账,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70亩土地用来种姜。“种姜有5年一轮作之说。种过5年之后,就会产生病菌,影响生姜品质。”李帅说,韦周村从来没有人种过姜,所以种起来更合算。李帅采取公司直购模式,同潍坊的一家姜制品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用有机肥施肥,用生物制剂除虫,精心种植生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生姜丰收后,很快就通过了质量检验,不到一周时间,首批76万斤生姜就销售一空。望着层层叠叠的“金疙瘩”变成了厚厚的“红票子”,李帅的母亲放了心,村民们动了心。秋收刚过,就纷纷主动找上门,把自己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

  科技兴农、项目组推进,合作社越叫越响

  打响了“第一枪”,李帅却认为,要让合作社壮大就要在品质上下功夫。2017年,宁阳县实施科技兴农,请来了泰安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路兴涛等人。路兴涛申请了科技指导员项目“生姜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获得立项,资助经费5万元,项目承担单位为“宁阳县帅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项目立项后,项目主持人路兴涛、泰安日报社派驻韦周村第一书记徐军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项目工作。项目组结合乡饮乡韦周村、帅先蔬菜种植合作社生产实际,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及各阶段单项方案,明确了课题的目的意义、各阶段任务指标、技术措施,目前已经完成了韦周村主要耕地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等土壤养分、生姜病虫草害发生危害情况等调查任务。“针对农户种植技术匮乏问题,我们开展了技术培训、指导5次,扭转了部分农民观念。2018年生姜种植面积扩大至200亩以上,按照2017年姜价格10.0元/千克计算,纯收入将达到3000元以上,预计将会在韦周村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在2019年开展更大规模的种植,尽早实现韦周村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的目标。”徐军说。

  在专家指导下,李帅改种最新品种安丘平顶4,又采纳了他们关于种植间距、病虫害防治等建议。“不仅每亩产量增加了3000斤,个头更是‘窜’了5公分。”李帅高兴的说。

  随着帅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越叫越响,不少来自伏山镇、堽城镇等地的生姜种植户也纷纷加入进来。“等绿色商标批复下来,就注册自己的品牌。”李帅说。前段时间,有来自省外的客商前来考察,准备依托合作社的生姜资源,在当地建设姜制品加工厂,生产姜干、姜汁等产品。“到时候,5000亩的生姜都不够用呢。”李帅笑着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