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回眸四十年 -88】"紧急抢救在泰山”图文系列报道(1997)

2018-12-27 09:13:00 来源: 山东新闻摄影 作者:

  《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工作手记

  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 钱 捍

  1997年8月13日晚,我接到正在泰山釆访拍摄挑夫的大众日报记者孙京涛打来的电话,告我今天在泰山十八盘所发生的抢救摔伤孩子的新闻事件。

  我问京涛:“照片拍了吗?”

  京涛说:“拍了!”

  我又问:“挑夫和大夫都有吗?”

  他说:“有,还有记者的。”

  我说:“太好了,立即冲出胶卷都传给我!”

  8月13日23点40分,孙京涛传回6张照片,我从中选了挑夫、记者和大夫接力抢救孩子的3张照片,编好文字说明。

  8月13日24点,我把《紧急抢救在泰山》的摄影报道送到总编室,此时版面已基夲编好了,只能撤掉右下一篇文字稿(事后总编辑和总编室主任后悔没把这篇新闻性强的摄影报道发在一版头条)。

  8月14日,这组图片新闻见报后,我拿着报纸反复思索:这个报道不应该就这样完了,更1继续追踪!我先给朱宜学总编汇报同意后,马上带上图片编辑耿人强开车直奔泰安。

  到泰安后,我们和京涛、建春两位记者先赶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小寒松,听取院领导的抢救治疗方案。接着又赶到市委宣传部,和部长一起找到时任市委书记张庆黎汇报我们跟踪报道的想法,得了他的大力支持。

  8月14日下午,我们研究决定兵分两路采访:一路让摄影记者孙京涛守在医院,随时报道小寒松抢救治疗进展情况;另一路让图片编辑耿人强立刻登上泰山南天门,找到两位挑夫和旁观者,采写营救摔伤孩子时的目击见闻,写出通讯。

  8月15日,《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摔伤男孩神志逐渐清醒”和“泰山自豪”的齐鲁新语见报。

  8月16日,耿人强釆写的《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通讯“珍贵的五十分钟”和两位营救孩子的挑夫到医院看望的新闻图片见报。

  8月22日,“孙寒松昨日下床”的图文报道和“小寒松他乡获新生 家乡人专程表谢意”的消息见报。

  8月26日,大众日报分别在泰安、济南召开“弘扬见义勇危精神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一一抢救泰山摔伤儿童先进事迹座谈会的消息和专版见报。

  8月28日,泰安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抢救在泰山”英雄群体表彰大会的消息、图片和记者孙京涛、曲建春奖金捐献希望工程的消息见报。

  9月8日,中宣部刊发《大众日报连续报道群众自发抢救泰山摔伤儿童事迹》的新闻阅评:新闻媒体应注意发现更多这类群体典型加以报道,为全社会创造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舆论氛围。

  9月26日,《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的收尾篇:“小寒松回家了”的摄影专版见报了。

  至此,大众日报历时近一个半月的《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系列报道圆满结束。

   

  1997年8月13日上午8点10分,在泰山十八盘上,山东金乡县一名10岁的男孩不慎跌空,从十八盘在台阶上滚落下来,造成颅骨凹陷性骨折,当场昏迷。山上的挑夫、新闻记者和汽车司机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十八盘到南天门,从中天门到泰安市中心医院,连接成了一条高速传递的“绿色通道”,仅用50分钟就将受重伤的孩子送进了急诊中心。到8月14日晚22时,孩子尚未脱离危险。

   

  正在送货上山的泰山挑夫吴广栋和韩文华抱着孩子火速跑向南天门索道站。

  大众日报记者 孙京涛 摄

   

  正在上山采访的大众日报记者孙京涛也参加了接力抢救。

  泰安日报记者 曲建春 摄

   

  泰安市中心医院院长组织精干的力量投入救助。

  泰安日报记者 曲建春 摄

   

  《昨日,紧急抢救在泰山》摄影报道刊登在大众日报1997年8月14日一版。

   

  1997年8月15日,《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摔伤男孩神志逐渐清醒”和“泰山自豪”的齐鲁新语见报。

  【齐鲁新语】泰山自豪 

  莫 然

  五岳独尊泰岱,昨日传出新闻,一名10岁男孩从十八盘的台阶上滚落摔昏,山上的挑夫、新闻记者、汽车司机等,纷纷伸出援手,连接起一条从十八盘到南天门、从南天门到中天门、从中天门到市中心医院的高速传递“绿色通道”。读了载于《大众日报》的这条消息,笔者顿生层云荡胸之感。

  记得是1987年的年底,试刊号的《齐鲁晚报》,报道了泰安市六中教师于元贞在繁华街头与歹徒搏斗无人相助而捐躯的事件,新华社编发了通稿,从那时的于元贞事件,到今天的高速传递“绿色通道”,一者在山下,一者在山上,高低相差岂止一座泰山!从这里,我们不是可以清楚的看到见义勇为精神与卑怯苟且心态的此俏彼长吗?不是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助人为乐的风气荡涤自私冷漠世情的巨大胜利吗?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是会为此感到自豪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东的广大干部群众,无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是建设精神文明,都是应该有这个气魄的。

  谨向连接起高速传递“绿色通道”的挑夫、记者、司机、大夫表示诚挚的敬意。

   

  1997年8月18日,由大众日报图片编辑耿人强采写的《通讯“珍贵的五十分钟》和泰山挑夫吴广栋、韩文华到医院看望小寒松的新闻图片见报。

   

  1997年8月20日,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在大众日报《昨日,紧急抢救在泰山》摄影报道上批示:这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它普通到遇到这种情况(按理讲)任何人都会像挑夫、记者、医护人员那样毫不犹豫地去做。然而现实生活并非统统如此,这就是今天为什么必须大力宣传并让大家展开评说的道理。

   

  1997年8月22日,“孙寒松昨日下床”的图文报道和“小寒松他乡获新生 家乡人专程表谢意”消息见报。

   

  1997年8月26日,大众日报分别在泰安、济南召开“弘扬见义勇危精神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一一抢救泰山摔伤儿童先进事迹座谈会的消息见报。

   

  1997年8月26日,大众日报分别在济南召开“弘扬见义勇危精神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一一抢救泰山摔伤儿童先进事迹座谈会的专版见报。

   

  1997年8月28日,泰安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抢救在泰山”英雄群体表彰大会的消息、图片和记者孙京涛、曲建春奖金捐献希望工程的消息见报。

   

  1997年9月26日,《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的收尾篇:“小寒松回家了”的摄影专版见报。

   

  1997年9月8日,中宣部刊发《大众日报连续报道群众自发抢救泰山摔伤儿童事迹》的新闻阅评:新闻媒体应注意发现更多这类群体典型加以报道,为全社会创造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舆论氛围。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刘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