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赫洋
直升机助阵上演空中营救。
成功搜救出被埋压人员。
一支忘我奉献的救援力量。
12月16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原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建队十周年,在崂山区港东训练基地进行了一场搜索与营救生命的实战演练。当日中国社会救援崂山论坛举行,14省19市的24支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共同探讨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新时期的发展。成立十年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在国内外执行搜救任务450余次,拯救生命近千人,广受赞誉。
分秒必争 直升机上演空中救援
冬日的崂山银装素裹,辽阔的黄海风平浪静。12月16日,风景秀丽的崂山风景名胜区仰口游览区空域救援直升机低空盘旋,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港东训练基地正进行实战演练。
上午八点三十分,演练正式开始,模拟场景为某地发生7.0级地震。“侦查组马上进入搜索现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接到地震灾情通报后,随着一声号令,立即组织队员进行灾情信息研判,并携带多种救援技术装备赶赴灾区。倒塌的残垣断壁当中有民众被埋压,现场专业救援人员忙碌有序地开展建筑物坍塌救援、山岳绳索救援、院前医疗急救实施救援。
幸存的人们也主动帮忙在废墟上寻找并救助被埋压人员,就在所有人员紧张寻找时,有现场居民告诉救援队员,在一处废墟下埋压有幸存者,但无法确定位置和深度,请求帮助。救援队员迅速携带侦搜设备进行现场搜索,并设立工作区、休息区、进入通道以及紧急撤离通道,安排安全员戒护。接着救援队员携带音频探测仪进入现场并展开搜索,经过反复努力并经过辅助视频探测仪搜索确认,发现一名幸存者被埋压于废墟,被困人员头部挫裂伤、小腿疑似骨折,但意识清醒。
由于现场比较复杂,救援队决定采取破拆、顶撑作业的方式接近被困人员并进行营救。记者看到,救援队员携带了液压凿岩镐进行破拆,此装备也是救援队曾在鲁甸地震时进行破拆使用的装备,能够快速地把废墟构建打开,建立生命通道。接着救援队员携带顶撑气球进入现场进行顶撑、支护作业,使用顶撑气球,可以快速地把阻挡营救通道的废墟构件顶起,支护后创建生命通道。使用的这套气球,可以顶撑起大约5吨重量的废墟构件。
当救援队员打通通道接触到被困人员的时候,发现他所处空间上方是一块楼板且有一定活动空间。经过与地面救援队员沟通并进行勘查评估,决定向上打通通道进行营救。地面队员迅速在预定出口上方架起绳索系统,为转运伤员做好准备,医疗紧急处置小组也做好了现场处置的准备。最终通道打道,救援队员迅速将伤员固定好,地面队员通过架设的绳索横渡系统将固定至担架的伤员转运至安全位置。担架到达安全位置后,等候的医疗处置队员迅速为伤员进行全身检查、头部包扎、固定小腿,飞旋在上空的Aw139直升机也成功将伤员接走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10年救援450余次,上山下海都在行
此次演练紧张而有序,救援现场有序的人员管理,合理的技术衔接,顺畅的指挥协调,无不呈现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准。这样紧张的救援现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队员们已经经历了千次。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成立于2008年,历经十年不断壮大,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拥有164名专业队员、800多名志愿者的庞大队伍,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无论是山地搜救还是海上救援,处处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十年间,他们用专业、迅速的专业搜救能力守护着崂山旅游安全,不仅如此,团队先后参与了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2013年黄岛输油管道爆炸、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6年厄瓜多尔地震等多次重大救援。
为更加安全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团队今年在拮据的运行费用中又筹集近20万元派送队内骨干学习国家应急救援员、救援潜水技能、建筑物坍塌救援技术、国际搜救教练联盟EMT-1、岸际救生员以及山岳绳索救援技术,大大提高团队自身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伴随团队能力建设的提升,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时也显得游刃有余,“6.13”渔船失事,台风季海域搜救,北川救援技术比赛,以及多发的山难事故均得到有效处置。
“成立十年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在国内外执行搜救任务450余次、拯救生命近千人,他们的专业水准已经赢得国内外同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誉。”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长李延照介绍,仅2018年1月至11月底,团队共计完成879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各类救援80次,救助市民95人,应急响应13次,救助市民17人。队内自训67场,各类演练23场,三进活动47场。救护培训7场,第一响应人陪训77场,救护员师资陪训3次,对外技术培训6场。保障活动18场,山地巡标拉练5次,对外高阶技术培训7场。调研活动7场,自然课堂30场,仰口浴场戒护100天次,其他活动134场。
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他们为迷途中的民众点亮一盏盏生命的灯火,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为奔波忙碌在城市各处的人们送去更为专业的自救互救技能。志愿服务,为致力于应急救援的各地志愿者赠授更为有效的救援技术。
中国红十字救援队伍近600支,涵盖七大类
演练结束,在青岛红十字搜救队训练基地会议室,来自国内知名基金会代表、国内14省19市24支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齐聚一堂,黄海之滨问道崂山。来自国家减灾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青岛市应急办、青岛市红十字会、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等各部门嘉宾及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就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行交流发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组织灵活和服务多样的优势,参与国内外救援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格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队伍水平层次不齐,救援管理无序,协调不畅等问题。“此次论坛开展的目的便是希望社会救援力量之间进一步交流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李庆华介绍,为开展救援、救灾的相关工作,目前,中国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备灾仓储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已建成备灾中心(仓库)703个,建设、主管的红十字救援队伍近600支,队员约2万人,涵盖搜救、医疗、供水、大众卫生、赈济、水上救援、心理救援等七大类,其中参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国家级队伍24支,在历次国内、国际重特大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救人当事业 数次赴灾区
他是一名“总是不在家”的父亲,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也是三亚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从海南到云南从加德满都到文昌,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救人当事业奔赴灾区不止步。
《南国都市报》“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评选4候选编号陈锐(中间者)在灾区参与救援(图由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提供)
2015年5月4日晚,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微风似有若无,四处倒塌的房屋、无处归家的难民,悬在天上的月亮照着停电的加德满都,以及在余震中入睡的陈锐。这是陈锐第一次以救援队员的身份出国参与营救。在尼泊尔的6天里,他和他的队员们救治了157名伤员。
最初只是车友担忧野外遇险学习求生技能,却机缘巧合参与成立海南省红十字救援队三亚分队,如今成为了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队长,陈锐和队员们参与了自2005年达维台风以来的所有省内重大台风灾害救援,以及雅安、鲁甸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救援行动。无数次面对死神,陈锐已不记得经他之手救出的人数,只是在一次次生死线的徘徊中悟出了“授人以渔”的想法。“如果大家都懂得自救互救的知识,也许一些人还能够活着。”
早安
震后尼泊尔
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这天上午,陈锐和队员们早早来到三亚市河西路一广场前,搭好棚架,摆放好各类自救物品和救灾知识手册。“做心肺复苏之前,要先将患者平躺,保持气道开放,进行人工呼吸,然后有频率地按压胸部。”队员们开始介绍急救知识,看着认真学习的人群,陈锐的思绪飘回一年之前。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截至当年6月11日,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地震致使尼泊尔约51.70万座建筑物部分损毁,另有51.34万座建筑物完全损毁。
尼泊尔的灾情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坐在三亚家中的陈锐,默默地看完了关于尼泊尔地震的新闻,走到房间里收拾行李。5天之后(4月30日),陈锐出现在加德满都,这是三亚红十字应急灾害救援队首次出国参与救援,接班早先撤离的武汉救援队,与深圳山地救援队并肩作战,配合“国家队”中国国家救援展开救援。他们代表着中国力量,闪耀在尼泊尔的灾区。
上午10点抵达加德满都,匆匆吃过干粮,三亚救援队随即在猴庙附近进行搜救。曾经美丽的斯瓦扬布纳寺,如今一片残桓断壁。5月2日下午,救援队遭遇惊魂一刻,从震中附近的Dhading返回时,由于轮胎老旧,车子突然爆胎失控,在陡坡上侧滑10多米,幸好最终被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尼泊尔参与救援的短短6天,救援队救治了157名群众,最小的仅1岁多。“是个男孩,口鼻被砸伤,我们帮忙处理了伤口。”陈锐说,每次救治受伤群众,总是从百感交集,到后来“哭都没有眼泪”。
尼泊尔的夜静悄悄,大面积停电笼罩着加德满都,无家可归的难民坐在帐篷外。一位广东老板将自己的酒店提供给三亚救援队驻扎,陈锐每天枕着频繁的余震中入睡。醒来的每一个清晨,都伴随着充实和动力。“早安,尼泊尔。”是陈锐在灾区发的一条朋友圈,配图是救援队员的身影,以及灾区的景象。而灾区人民回馈的,是一个坚定的眼神。 “失去了家园,他们说不会离开,计划一点点攒钱,重新盖房。”
再见
都是灾区见
陈锐的微信签名是“玩救援的”,轻描淡写的四个字,藏不住救援本身的浓墨重彩。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震后第一时间,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赶到了鲁甸。根据救援安排,陈锐率领队员们向龙头山突击,勘探灾情。道路塌方受损,队员们步行前往,为了确保安全,一支6人的突击队,与大部队保持500米左右的距离。一路上余震不断,石砾不断从山坡滑落。队员们小心翼翼前进,突然一声巨响,几乎整座山体从天而降,砸在陈锐面前。“就像打雷一样,整座山倒了下来。呆了几秒之后,发现对讲机不能使用了,大脑一片空白。”回忆当时,陈锐仍心有余悸。“山体正好砸在我们之间,如果突击队晚走几步,或者大部队早走几步,那就真的被埋了。”
2005年5月8日,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正式成立,同年9月份,达维台风登陆我省。刚成立4个月的救援队被紧急派往文昌龙楼陈立村。“那是第一次参与救援,技术和经验都不是很足,主要负责灾民安置,搭建帐篷和简单包扎。当时去了8个人,搭了200多顶帐篷。”当晚台风还未离去,狂风呼啸,耳畔不时传来建筑物倒塌的声响。第二天出门,陈锐才发现,前一天活动过的区域,很多已被砖墙覆盖。
在四川雅安,地震发生20个小时后,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赶到。县里询问救援队能否前往双石镇勘探,陈锐立马率领队员徒步16公里,向双石镇进发。一路上塌方不断,一块小汽车大小的巨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安全官在一旁观察,队员被分成几人一组通过。当时陈锐又累又紧张,却没停下脚步。“石头就在头顶晃,我当时想,如果石头掉下来,队员至少知道我被砸在哪个位置。”所幸全体队员安全通过。“返程时遇到了国家救援队,领队是我参加培训时的老师。当年培训结束时,他对我说‘再见,不过不要在灾区见’,可是之后我每次见到他,都是在灾区。”陈锐说。
和平年代,他们是战斗在灾区“战场”上的勇士。
救援
想普及知识
今年“学雷锋日”前夕,陈锐获评全国学雷锋标兵,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志愿者。如今的陈锐,几乎成为了三亚应急救援的代表。而在2005年之前,他只是一个喜欢玩车的青年。车友们经常一块越野,考虑到野外可能出现危险,他们到海南省红十字会学习急救知识。“学习期间,正好赶上省里组织成立红十字救援队,于是我和几位车友召集成立了海南省红十字救援队三亚分队,这是三亚红十字应急灾害救援队的前身,现在队里有106位队员,全都是志愿者。”陈锐介绍。
让队员自豪的是,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成立11年来,没有一位队员在救援中发生过意外。在尼泊尔救援时,陈锐和队员林理源一起打通石墙,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废墟寻找幸存者。“陈队总是身先士卒,条件再艰苦也想着为队员保障。”
对于丈夫坚持的救援事业,陈瑞的妻子起初很不理解。“学习灾害应急知识是好的,为什么还要去灾区?”看到电视里的受灾群众,她开始支持丈夫。如今每次有灾情,看陈锐还在家里,妻子会问:“你们怎么还没出发?”
长期参加救援活动,陈锐从不懂急救知识的普通人成长为能救人于水火的救援队员,但却也失去了很多。“女儿经常会问,为什么我总是不在家。我很愧疚,由于参加救援,我经常一个月、半个月不在家。别人家的父亲周末能陪孩子,我却做不到。”陈锐说。
11年救援生涯,让陈锐越来越觉得,减少伤亡要靠平时。2013年的雅安,让陈锐留下了太多感慨。队员们在废墟里发现了一名伤员。“他30多岁,腿被砸伤,我们赶到时,他还有呼吸,可是腿部却一直在流血。当我们将他拉出来,已经没了呼吸。如果他懂得一些救援知识,及时撕下衣物为腿部做结扎,他还能活下来。”说到这里,陈锐的眼神黯淡下来。“只有普及灾害应急知识,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如今的陈锐,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校园进社区,普及灾害应急知识。“看那些学习使用救援器材的孩子,他们懂得自救和互救,就是我的理想。”陈锐认真地说。(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相关评论:救人当事业,是追求更是境界
最初只是个普通车友,出于野外可能遇险的考量而学习求生技能,却由此参与成立海南省红十字救援队三亚分队,并成为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队长,先后和队员们参与了自2005年达维台风以来的所有省内重大台风灾害救援,以及雅安、鲁甸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救援行动。表面看貌似机缘巧合,但从陈锐多少年如一日勇敢面对死神投身于一系列救援行动,并且从参与救人到“授人以渔”的热心和执著,不难看出这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始终胸怀的大爱之心。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能够持之以恒做好事却未必容易,而当陈锐把救人当成一种事业、一种追求,精神、境界尤其难能可贵。“玩救援的”――陈锐微信轻描淡写的四个字签名,显然不只显示自己的特长、专业,而更是明志、是承诺,显露出对救援事业的朴素本能和奉献情怀。“山体正好砸在我们之间,如果突击队晚走几步,或者大部队早走几步,那就真的被埋了。”昭通地震救援的惊险经历足以说明救援事业绝非是件浪漫、享受的事儿,而更意味着随时可能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这些并没有让陈锐退却、畏缩,改变自己的选择。
从海南到云南,从加德满都到文昌,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而他又是一名“总是不在家”的父亲,11年的救援生涯陈锐做出了多少奉献和牺牲非常人能够想象,而从他的妻子从最初“普及救援知识可以,为什么要亲自到灾区去”的不舍,到后来灾情发生后“你们怎么还没出发”的支持,灾区总是活跃着一群救援志愿者的身影,我们不难看出像陈锐那样把救援当事业的见义勇为者还有很多很多,而背后又无不站着热情支持、默默奉献的亲人。从“陈锐们”的身上,我们深切地领略到雷锋那句人生座右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范子军)
(综合齐鲁晚报、中国文明网消息)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赫洋
前不久,在山东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中,新增设的“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让人眼前一亮。这一“自选动作”的背后,彰显出山东经略海洋的重大战略,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展现山东作为、贡献山东力量的“齐鲁答卷”正徐徐展开。[详细]
1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公布专项附加扣除的原则和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扣除范围、扣除标准、扣除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对个...[详细]
随着一股冷空气继续东移南下,我省多地气温明显下降,最高气温下滑4~8℃,其中中北部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以上,气温被拉回常年正常或略偏低水平。明天,这股冷空气的影响趋于结束,但气温回升十分短暂,下一股冷空气25日又将启程,再次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详细]
12月23日,我省第一张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在京沪高速港沟收费站发出,标志着我省推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济南东动车所停放着6列崭新的“复兴号”,26日将上路运营,在齐鲁大地驰骋。检测区位于动车所最西端与济南东站联接的环形联络线A线、B线上,设有动车组踏面检测装置和受电弓检测装置。[详细]
这个被称颂的女人叫赵秀梅,她的人生坚守和创业故事,悄然传播,激励、温暖和感动着众多的人。正在公司红火的时候,赵秀梅的大姐却把公司总经理的位置让给了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