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回眸四十年 -83】孙启玉与岜山村(1978-2018)

2018-12-22 08:05:00 来源: 山东新闻摄影 作者: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在这个时光的原点上,宏大的事情迭次发生……

1978年,共和国的同龄人孙启玉返回岜山村创业,开启拓荒之旅。

40年风云变迁,岜山村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拓荒者孙启玉造就了一方极具标杆意义的乐土,并藉此成为令人仰慕的传奇。而有关岜山村所有的解读都必然指向这位拓荒者——孙启玉。

钱 捍   摄影报道

与共和国同龄 与新时代同行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元年。这是东方大国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孙启玉人生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孙启玉和他的伙伴孙丰文在岜山村高票当选。这将让岜山村一步步迈向巅峰。

但当时的岜山村却正处在艰辛岁月的谷底。由于山村四面山丘阻隔,交通十分闭塞,千余亩山薄地全靠天吃饭,庄稼十年九不收。1978年,全村307户、1035口人,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口粮不过300斤,家家面临温饱问题,是远近闻名的缺水、缺粮、缺钱的“三缺村”。

穷则思变,改革,势在必行!

与共和国同龄的孙启玉,命中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中的拓荒牛。彼时,小平同志曾以乘新干线的感受描述改革——要快,大步赶上时代;要变,找得准发展道路。

在岜山村,探索和追赶的起步,是孙启玉、孙丰文寻找到源头活水开始的……

1978年之前,岜山村都是土坯小屋,村里是泥泞小道,村民在土里刨食,地里是贫瘠歉收。(资料片)

崛起,从一眼深水井开始。水,曾是岜山村最缺的东西。水贵如油,都不足以说明岜山村对水的渴求。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辛,六百五十一米三的深度,孙启玉、孙丰文成功打下的一口深井为岜山村引来了汩汩清水。

岜山村“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步,因为开凿出一井清泉而成功迈出。

小山村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岜山,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与魄力同样热血贲张。

孙启玉带领岜山人拓荒的进程在加速快进一一博山染织厂、淄博运动衣厂、淄博第四毛纺厂、淄博第五棉纺织厂、博山毛巾厂等一批村办企业迅速涌现。1989年,岜山村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名冠山东!

岜山村的历史,以这种令人感慨万千的方式,奔涌向前。

1989年,孙启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中国最高规格的礼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每天凌晨四点半即起,工作16个小时以上,按8小时工作制换算,孙启玉贡献的时间已超过百年。

强健的体魄、睿智的眼光、坚不可摧的意志、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已然是孙启玉的人生标签。劳累之下,却是待遇微薄。

这是大众日报记者钱捍采访拍摄的《元旦,在岜山》摄影专题:1993年1月1日,这是岜山村新的一天,也是岜山人普通的一天。这天,岜山村发生着平常发生的事情,岜山人干着平常干的工作。这天,记者慕名前来采访,所见所闻却感到新奇,令人回味……

寥寥几幅照片,难以概括岜山村令人振奋的一天,但我们却从中体察到一种精神,从中感受到一股激情。岜山人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和节奏中快步前进,去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刊于《大众日报》1993年4月1日

企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职工。要想让村里的劳动力都解放出来,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忧什么?一日三餐照顾老人、孩子,占用了太多精力。怎么办?高标准建设老年公寓、幼儿园、大餐厅,不仅解决了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更是迸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1981年,孙启玉毅然将发展红利输送给教育。点睛之笔是万杰朝阳学校,这是岜山村以3.8亿元打造的山东教育的典范之作。

企业不缺人了,但要长远发展、高端发展,不仅需要有人,更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全国第一所职工培训学校、全国第一个村级教育十年规划,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东风劲吹之下,岜山的科技产业勃兴——万杰纤维、万杰织造、万杰医院、万杰制药等高科技企业密集呈现,汇聚为赫赫有名的万杰集团,傲然屹立于岜山村。旗下公司近八十家、经济总量超百亿元、员工团队万余人、挺身于全国120家试点集团、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楷模企业……孙启玉带领岜山人为中国改革交上了如此傲娇的答卷!

1989年,恰是孙启玉不惑之年,这一年,岜山成就了太多事情。

1992年,岜山村与美国杰顺尔公司合资建起了一座万杰医院,是中国首家由卫生部、经贸部特批的中外合资的村办医院。

这位73岁的农妇叫吕瑞贞,她做梦也想不到村里买来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导型核磁共振为她查病,她知道,没有改革、开放当然就不会有这一切。

刊于《大众日报》1992年6月11日

刊于《大众日报》1993年2月2日

2004年12月,万杰医院投巨资创建了全球第一个商业化运营的质子中心一一中国首家质子肿瘤治疗中心淄博万杰医院博拉格纳质子肿瘤治疗中心投入临床使用,到2007年5月,已治疗360多位病人,涉及20多种肿瘤,有效率达到96%。它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拥有在医院专用质子中心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最高科技治疗肿瘤时代的到来。上图为质子中心正在进行质子脑部肿瘤治疗定位。

刊于《人民摄影报》2007年5月30日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尽管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但健康、长寿却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孙启玉把目光转向了高端医疗。建立万杰医院、万杰医学院,引进伽马刀、X刀、光子刀、诺力刀、质子刀、派特CT等,这些引进不是全球第一就是全国第一,一个小山村的诊疗水平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孙启玉对待老年公寓老人胜似亲生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住在统一建造的村民住宅大楼中的年轻人,对往昔的岜山村所知甚少。和和美美过日子不就行了吗?老人说不行,得知道来之不易,得珍惜。

岜山村在教育领域相继发力。从幼儿园到大学,完备的教育体系环绕岜山村而成。

登上村民高层住宅楼顶,俯瞰今日新岜山村美景。

孙启玉他们的理想、计划,完全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又有新的资源,然后立足新的资源再往前推,环环相扣、步步坚实。

2007年5月18日至23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华医学会主办、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协办的第46届国际粒子(质子)肿瘤放射治疗大会在岜山村召开,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放疗、肿瘤、神经外科医学专家出席会议,其中国外医学专家达到400多人。全国人大代表、岜山集团董事局主席孙启玉在开幕式上致词。

2007 年 5 月 22 日 ,在第 46 届国际粒子(质子)肿瘤放射治疗大会期间,岜山集团为淄博万杰肿瘤医院聘请了美国、日本、法国、瑞士、瑞典等国家 18 位全世界知名的专家,作为核医学博士,为学院和医院长期处于国际高科技潮头奠定了基础。

在第46届国际粒子(质子)肿瘤放射治疗大会期间,国内外专家参观了岜山集团的万杰肿瘤医院质子治疗中心、万杰朝阳学校、岜山村老年养护院,对岜山集团的建设和发展赞不绝口。

同孙启玉一起艰苦奋斗,使岜山旧貌换新颜的孙丰文(左二)等老一辈村领导已退休多年,他们身体健康,在村里安度着晚年。

孙正(左一)等岜山村新一代掌门人大都有过在国外读书的经历,文化知识、专业水平和事业心已担起了岜山集团高科迅猛发展的重任。

67岁的孙启玉在拜国医大师金世元为师的三年里,他每天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研究中医药上,并把成果迅速的转化。

其中药膳的研究,以及淄博岜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建设,已列入山东旅游发展委员会和中药管理局联合颁布11家中医药旅游健康示范基地项目中。

2017年5月15日,山东(国际)质子精准放疗新进展研讨会”在 岜山村召开。会议就当前国际肿瘤精准放疗的新趋势、新技术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质子重离子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学术研讨和交流。

2018年6月8日,钱捍拍摄的《岜山村四十年的两扇门》。照片前面这个老门老房子是四十年前岜山村村民的家,后面的高楼是2017年建成的博山老年人养护院,现有床位1100多张,建筑面积46506 平方米。

90岁的梁秀英老人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剪纸绘画。

淄博博山老年病医院针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疾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

孙启玉有空就来老年病医院看望病床上的老人。他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向,创造“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2018年6月10日,五十年同学聚会岜山村,孙启玉见面中学时的老师感慨万分:弹指一挥五十秋,师生欢聚语不休,当初少年风华茂,今逾古稀霜染头。

2018年6月4日,岜山村玉正堂-药膳坊开业。岜山集团创始人孙启玉,集团董事长、总裁孙正揭牌。

玉正堂-药膳坊融汇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博山饮食文化与一体,按照国家公布的药食两用食物名单和传统中医药理论,优选道地、野生、环保、时令、新鲜的优质药材、食材和调料,运用博山菜的烹调技艺,创造了独具特色且有营养滋补、调理体质、强身健体、辅助治病等作用的保健药膳美食。它的开业,标志着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为推进岜山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为全面加快建设岜山医疗城、小康城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孙启玉注重引进各种人才,发展岜山村的事业。我国著名影像学专家隋邦森(左一)就是万杰医院发展的见证人。

2018年7月9月,国医大师金世元弟子孙启玉正式出徒。答辩会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胡世林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经过严谨规范的考核,最后一致通过答辩决议。在出徒仪式上,金世元国医大师向徒弟孙启玉颁发出师证书。

2018年10月28日,拥有2000张床位、12万平米建筑面积的山东博山万杰康复医院投入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流的康复设施,让这里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康复医院。

岜山集团创始人孙启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已七旬却以超前眼光又创造了一个全国第一。

2018年10月28日,山东淄博万杰康复医院开业。患有冠心病的淄博旭硝子刚玉材料有限公司50岁的工人周元斌成为第一位住院病人,他让妻子用手机在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2017年,孙启玉主持制定的岜山村十年发展规划出台,这个闻名遐迩的村庄,将有更让人向往的远方。 

“要么不做,做就争创第一”。这是孙启玉的理念,也是已融入岜山人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

祝福孙启玉,祝福岜山村!

钱眼档案

孙启玉简历

孙启玉,男,1949年5月生,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岜山村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教授。

岜山集团创始人,岜山集团新旧动能转换与企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组长,齐鲁医药学院创始人、终身教授,淄博万杰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商品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创始人、名誉院长,胡大一心血管病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医院淄博协作医院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糖尿病防治康复促进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杨振勇

通联编辑:林    静

往期精彩回顾【钱眼回眸四十年 -1】新长征突击手光荣(197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许玉慧:商业战线优质示范柜台(1979)

【钱眼回眸四十年 -3】聋哑人的集体婚礼 (1981)

【钱眼回眸四十年 -4】凭票供应粮油的年代 (198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儿童游戏:斗鸡(1983)

【钱眼回眸四十年 -6】孩子休克在车站之后 (1984)

【钱眼回眸四十年 -7】苏寿堂: 乡镇企业用闭路电视指挥生产 (1984)

【钱眼回眸四十年 -8】来中国举行婚礼 (1984)

【钱眼回眸四十年 -9】周桂萍:进城创办美容理发店 (1987)【钱眼回眸四十年 -10】 招工市场的"热”与"冷”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1】难忘的一天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2】同是泪水情不同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3】朱新礼: 笑对人生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4】山沟里的欢笑(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5】基 石(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6】送新生公车被拒之校外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7】租赁后的冲击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8】鹅毛不要再"飞”了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19】一瓶啤酒的价格 (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20】凌峰:第一位到大陆拍摄纪录片的台湾艺人(1987)

【钱眼回眸四十年 -21】富贵庄 显富贵(1986)

【钱眼回眸四十年 -22】贫困县里富与贫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3】超越,再超越(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4】我眼中的峨庄(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5】心灵的昭示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6】法 盲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7】第七个是男孩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28】火车开进沂蒙山(1984)

【钱眼回眸四十年 -29】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凯旋(1986)

【钱眼回眸四十年 -30】中国女排太累了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31】渴一一土地的呼声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32】街头新潮(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33】拉不完的舒心话 (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34】“三寸金莲”遇见锥子裤(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35】青岛首次举办《中国人体油画大展》(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36】“流”向何方 (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37】从姐妹送煤工到告别烧煤时代(1982-1988)

【钱眼回眸四十年 -38】短暂的生命旅程 一一悼南极小象海豹 (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39】致敬,全国第一个教师节(1985)

【钱眼回眸四十年 -40】修学之都一一曲阜(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41】幸福来到幸福村 (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42】一个在黄岛火场的摄影记者 (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43】悔恨泪 (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44】老工人的洋儿媳 (1990)

【钱眼回眸四十年 -45】孤儿姐弟有新家 (1989)

【钱眼回眸四十年 -46】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创立者蒋齐生(1990)

【钱眼回眸四十年 -47】这里的孩子都姓党 (1990)

【钱眼回眸四十年 -48】汉藏师生情 (1990)

【钱眼回眸四十年 -49】英雄的妻子和儿子 (1990)

【钱眼回眸四十年 -50】借力前行 (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1】农家里的牛群 (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2】人与大自然的较量(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3】“俺永远不能忘本” (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4】聚焦28届青岛国际啤酒节(1991-2018)

【钱眼回眸四十年 -55】初登舞台 (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6】山东农民赶大集(1984 - 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57】山东曹县皮棉收购再超百万担 (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8】《上海一日》摄影活动(1991)

【钱眼回眸四十年 -59】中国最早的SOS儿童村

【钱眼回眸四十年 -60】机遇与摄影记者(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1】中国舞蹈家杨丽萍(1988-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2】摇滚歌星崔健轰动泉城(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3】红黄榜前的思索(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4】福利院里的孤儿(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5】宫腔配子婴儿在山东诞生 (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6】大学生拍卖会 (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7】监狱里的吻 (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8】济南老火车站:最后的乘客 (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69】让身边的机遇“定格”(1992)

【钱眼回眸四十年 -70】身残与心残的撞击 (1993)

【钱眼回眸四十年-71】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1993)

【钱眼回眸四十年 -72】三个头版头条 (1987---1993)

【钱眼回眸四十年 -73】用指尖触摸人间温暖 (1993)

【钱眼回眸四十年 -74】陪孩子练电子琴(1993)

【钱眼回眸四十年-75】我们崇尚这颗星 (1985、1994)

【钱眼回眸四十年 -76】难舍军营情 (1994)

【钱眼回眸四十年 -77】孔祥德:家在工地(1994)

【钱眼回眸四十年 -78】寻访“地雷大王”于化虎(1995)

【钱眼回眸四十年 -79】再回首,壮志依然(1995)

【钱眼回眸四十年 -80】胡晓丹的《流动的紫禁城》(1995)

【钱眼回眸四十年 -81】从这里走向世界(1995)

【钱眼回眸四十年 -82】姜 妈(1995)

人文情怀   经典关注

山东新闻摄影与您同行!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0531-83197516

投稿邮箱:sdpic@qq.com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