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担当!标准化军民融合"青岛共识"发布

2018-12-21 10:15:00 来源: 半岛网 作者: 李晓哲 孟达

  

  嘉宾上台共同发布《标准化军民融合青岛共识》。

  文/半岛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韩丽张涛 图/半岛记者 孟达 报道

  本报12月20日讯 12月20日,2018全国标准化军民融合年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12家标准化专业机构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同发布标准化军民融合“青岛共识”,将共同携手、精诚协作,推动标准化军民融合向更深更广发展。

  作为全国首届标准化军民融合会议,本次年会以“标准融合 协同创新”为主题,来自中央机关和国家部委、军队单位、军工集团、科研院校、民营企业等标准化军民融合领域的500余名嘉宾与会,共同探讨标准化军民融合新路径新模式新举措,推动建立军地衔接、精干高效、兼容发展的军地通用标准体系,促进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融合发展,助推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据悉,本届大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指导,中共山东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办。开幕式上,中共山东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王建祥,中央军民融合办政策法规局副局长张治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肖寒,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质量司副司长张礴,全国工商联军民融合办处长刘铁,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2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0所、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同发布《标准化军民融合青岛共识》。

  今后,13家“青岛共识”机构将本着使命担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加强标准化军民融合政策理论研究、强化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协同配合、落实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各项建设任务、推进标准化信息资源军民开放共享、促进标准化军民融合人才联合培养、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探索创新、构建标准化军民融合研究协同机制等七个方面,精诚协作,推动标准化军民融合向更深更广发展,为建设标准强国贡献力量。

  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赵宪庚院士,原国务院参事张纲,中国工程院王海舟、陈志杰院士,军委装备发展部载人航天办公室总师助理刘晋少将等专家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聚焦标准化军民融合政策机制研究,在军地协同、改革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办法;围绕海洋、太空、网络、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建设,研讨了当前主要领域标准化军民融合思路;开展了标准技术组织、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思路交流。

  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军民融合和海洋强国两大国家战略使命,正坚持以思想指引、军需牵引、创新领引“三引”为动力,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初步探索形成了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三融”发展模式和深海协同、远海保障、海上动员“三海”融合机制,探索军民融合法治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标准化军民融合青岛共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重要论述,12月20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2018全国标准化军民融合年会,经过前期标准化专业机构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沟通酝酿,以“标准融合 协同创新”为主题,就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达成以下共识。

  一、加强标准化军民融合政策理论研究。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目标和“中国标准2035”发展战略,联合开展标准化军民融合内涵与特点、现状与问题、机制与政策、措施与建议,体系融合与发展路线图等方面研究,尽快形成一批标准化军民融合理论成果,有效支撑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开展。

  二、强化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协同配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统筹军民标准存量增量、消除军民标准交叉重复、加大老旧标准更新、制定急需军民通用标准、开展军民标准体系优化设计、共建军民标准技术组织、创新标准融合发展模式等工作,在需求分析研究、总体方案设计、项目组织推进等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尽快形成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常态化协同推进机制。

  三、落实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各项建设任务。按照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建设方案,结合各行业、领域需求和实际,在军队采用民用标准适用性分析研究、国家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军民标准整合修订、军民通用标准研制等方面,共同开展项目论证、联合研究,加大项目实施推进力度,加强实施保障,提高任务质量,确保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各项任务顺利实现。

  四、推进标准化信息资源军民开放共享。按照军民标准化主管部门统一部署,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标准资源现状梳理,推进标准数字化建设,创新标准信息化发展模式,强化标准化服务手段建设,建立“军民标准资源共享平台”。

  五、促进标准化军民融合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完善标准化军民融合教育体系,共同研究标准化军民融合课程体系,推动在基础较好的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创新教育模式,通过联合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人才培养与教育交流平台。

  六、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探索创新。我们标准化专业研究机构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强化协同,加强技术合作,共同推动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构建法治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制度体系,在标准化军民融合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七、构建标准化军民融合研究协同机制。我们13家机构将本着使命担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国内标准化军民融合研究协同机制,建设优势研究力量国家队伍,形成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局面,为推动标准化军民融合向更深更广发展,建设标准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军民融合,标准先行。统筹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2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0所、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共同携手,精诚协作,不懈努力,为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记录院士专家们的报告。

  / 院士专家谈 /

  宏观察>>标准化是军民融合基础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赵宪庚院士介绍了“中国标准2035”项目的总体情况。他说,标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标准化工作是站在立足国家发展全局的过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丰富的内涵来推动的一项紧迫任务。开展“中国标准2035”项目,旨在加强国际标准化战略布局,主动参与全球治理规则、标准的制定、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赵宪庚介绍,“中国标准2035”按照1个综合课题、3个准业课题来设置。1个综合课题为“标准化战略定位和目标研究”。课题1为中国标准化体系、方法和评价研究。课题2为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战略研究。课题3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在军民融合发展纲要里面,明确了要求,标准化是基础。”赵宪庚表示,标准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主要目标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对标准化军民融合目标要求,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个课题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推进标准化信息资源军民共享,将军队标准化需求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现在的阶段研究里面,提出到2020年重点领域新增标准军民通用化率达到60%以上。

  “标准化涵盖面广,标准化效益难从经济指标中剥离、评价指标难量化,各国并未在评价指标和方法上形成统一和共识。所以如何构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去反映标准化发展水平和标准化效益,是尚待解决的问题。”赵宪庚认为,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构建标准化发展水平和标准化效益的评价体系;在行业层面,构建重点领域标准化发展指数模型;在企业层面构建标准化竞争力指数模型。此外他认为,标准化应与全球化应协同推进,还需要各类标准化组织共同发力,推动不同标准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衔接。

  国务院参室原参事、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当天他演讲的主题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NQI”。

  所谓的NQI,是指国家标准基础设施。他从NQI的起源与发展态势、NQI对军民融合发展的作用、NQI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等三方面做了分享。他说,NQI是2005年首次被提出,去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法制计量组织等世界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对NQI达成新的定义,即:NQI是一个由计量、标准化、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管组成的体系,用于支持和加强产品、服务和流程的质量、安全、健康、环境所需的要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承认并应用NQI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地区成立跨国的NQI建设,以促进产业生机和贸易便利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NQI的建设。我国NQI建设这几年有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法规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个体系上,也留下了不断完善、改革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顶层设计搭建我国的质量基础设施规划。

  张纲认为,NQI是产业链的支撑基础,是创新链的关键环节,是价值链的倍增要素,并且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对于军民融合,NQI是制度体系,但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没有统一的NQI,不可能实现军民融合特别是深度融合。他认为,统一的NQI建设能够推进体制创新,培育军民共同市场。NQI还能有效保障装备质量稳定,可以加快军民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和军贸军援走出去。“现在军民NQI的深入融合已经有了基础。”张纲建议,要充分利用中央已经启动实施的龙头工程,特别是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要能够在NQI体系建设中纳入军民融合;推进军民融合NQI全要素集成建设;同时促进军民融合NQI效能释放。

  微聚焦>>材料空管航天应用广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以“完善材料评价/表征/标准/三大平台,促进军民融合,助力材料产业高质量提升”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化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公共服务,发挥标准认证引领作用,能有效支撑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王海舟说道。

  王海舟表示,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材料产业也迅速发展,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材料与试验标准也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标准供给不足、标准交叉重复和不一致、标准体系不够完备等。王海舟认为:“材料产业迅猛发展,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无标可依,影响新材料的稳定生产和应用。我们在新材料技术论证、研发领域未能同步开展相关标准研究,标准制定接入过晚。”

  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CSTM)体系是基于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现状,在深化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由21名院士联名提出的。王海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个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材料最终用户的选材需求。推动材料供应商和用户标准的建立,实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标准匹配,来满足材料工业绿色化、精准制造全流程工艺控制对标准需求,满足材料全生命周期服务型能及其演化规律对标准需求,助力材料产业的全面战略提升,同时建设军民融合的标准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带来的是“对空管制系统技术标准军民融合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他说,空管是“空中交通管理”的简称,是航空工业制造之后围绕航空器运行和空余使用,开展有关的规则程序设计和系统技术研发,建设空域及航路航线保障设施,组织开展对孔监视和飞行智慧控制,维护领空安全、空中秩序等提供交通管制服务。空管服务的两大领域包括军事航空和民用航空。随着通用航空的发展,包括无人机的发展,通用航空也是空管事业的服务对象。

  陈志杰表示:“空管是最典型的军民融合的领域。空管系统标准的军民融合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增强。此事迫在眉睫。”从空管来看,军民航的建设是统一的。但近年来,军民航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发展,基本上各自建设相对独立,技术体制运行发展也进入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差距很大,军民航空管系统信息共享困难。为此他建议,要在国家层面展开空管军民融合顶层制度体系设计。建议下一步在标准、科研、人才这方面就实现深度融合,尽快打破原来的二元化分离的体系结构,重塑为军民融合的新体系。同时,构建寓军于民、具备全球能力的空管系统。还建议以无人机空域集成为牵引,推动空管系统体系技术升级。

  军委装备发展部载人航天办公室总师助理刘晋少将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参与领导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及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等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刘晋重点谈了载人航天标准化。“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集聚全国众多单位和个人参与的大型工程。要将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高效组织起来,保证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质量可靠的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完成任务,没有标准化是不可想象的。”据刘晋介绍:“对于载人航天标准军民融合发展,我们总体考虑是从推动深化开放、共享成果、引领创新、固化经验、简化接口、规范竞争等几个方面着手。”刘晋认为,要深化开放、共享成果。就是要能够做到信息透明,评价客观,这样才能使好的技术成果为各方所用。要引领创新、固化经验。就是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国防建设需求选准方向,满足军民应用。还要简化接口、规范竞争。就是要将接口标准化,在标准框架下开展竞争,评估优劣。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