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励志爸妈"!辅导孩子学习,自己也进阶成"牛爸妈"

2018-12-13 10:32:00 来源: 生活日报 作者:

  最近,一则新闻刷爆了朋友圈:继陪娃写作业“拍出骨折”“气到脑梗心梗住院”后,一位妈妈在这项高危工作中,亮出了不一样的气势,堪称一股清流——陪娃写作业的同时,考了教师资格证。不仅如此,这位“励志妈妈”还在辅导孩子作业的同时练了一手的好字,偶尔她还会发到微信上,向朋友们展示“显摆”一下。

  记者了解到,在辅导孩子的同时自己也技能进阶,这种“励志爸妈”在济南也有不少。近日,记者集中采访了几位“牛爸”、“牛妈”,听他们陪学路上的欢乐和辛酸。

  陪娃学特长,激活妈妈的文艺细胞

  在上完书法课后,何丽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最新的书法作品,获得了朋友们的一圈“点赞”。

  “我现在每个月上一节书法课、两节舞蹈课、两节钢琴课。原本这些课程都是给孩子报的。”何丽的孩子迪迪今年上3年级,和很多家长一样,为了开发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天分,何丽对孩子的课外学习也采用了“广撒网、重培养”的教育方式,从幼儿园开始,就陆陆续续给孩子报名了舞蹈、书法、钢琴、演讲、绘画、跆拳道、击剑等近10门课外兴趣班。

  “目前还在坚持上的兴趣班只有机器人和跆拳道、击剑,其他的都停了。一方面是孩子实在不感兴趣,死活不去上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开始学文化课了,时间不够用。”何丽告诉记者,很多课程虽然孩子不愿意去上,但是学费都已经交了全款。经过协商,培训机构同意转让课时,但是不能退款。

  “钢琴课是剧院老师一对一授课,一节课就要600元,一节陪练课也要150元,半年的课时费就花了2万多。舞蹈课程也要5000多元,书法差不多也要一万多元。孩子如果不学,算下来就要浪费4万多元。”虽然何丽比较富裕,但是4万多元的费用也不是小数目。在尝试转让无果后,何丽干脆跟培训班的老师商量,自己学。

  “小时候也没这么多的机会去学习特长,自己还挺遗憾的,现在能有机会弥补也挺好。”陆陆续续将孩子剩余的课时学完以后,何丽自己又续了一些课时。如今,何丽已经会弹一些稍微复杂的钢琴曲目;舞蹈也跳得有模有样,还曾经在单位的新年晚会上进行表演;书法的水平,用何丽的话说“唬一下外行绰绰有余”。

  意外之喜是,自己曾极力想让孩子学习钢琴,但迪迪“抵死不从”,但是自己开始学钢琴并能弹奏曲目后,迪迪反而对钢琴开始感兴趣,并表示不愿意报班,愿意跟着妈妈学钢琴。

  “觉得学一下特长挺充实的,以前成天逼着孩子学,孩子学不好,自己也生气。现在我自己学会了,他反而羡慕了。”何丽说。

  陪女儿读书,爸爸一年看了30多本

  陪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这是家住历下区科院路的黄先生一家的切身感受。

  为了从小培养女儿小曦的读书习惯,幼儿园阶段,黄先生和太太就给女儿读了大量的绘本,等孩子上了小学后,家里的电视更是基本没开过,孩子写完作业后,全家一起“读书一小时”,目前已经坚持了两年。除了过节等偶尔中断过外,自己或者太太都会在晚上轮流陪孩子读书。

  “我和太太都是学理科的,但是我们俩都挺爱好文学,也觉得阅读对孩子特别重要。虽然现在有一些阅读班,但是我带着孩子听过课后觉得效果一般。我们家就制定了‘家庭阅读计划’,每天都要一起读书,我们还会定期展开家庭读书会,一起讨论书的心得,还设定了奖励。”黄先生告诉记者,最开始陪孩子读书的时候,自己觉得挺难坚持,总想着看手机。但是有一次自己玩手机被女儿发现了,女儿当场就指出爸爸“不公平”:“为什么你可以玩手机,我就得看书?”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做什么,孩子就跟着学什么。感受到这点后,黄先生尽量以身作则,陪孩子读书。“这样坚持了有三四个月,我就明显感觉到了闺女的变化,以前回家也吵着看动画片,但是现在回家就想要把昨天没看完的故事继续看完,而且孩子也能坐住了,老师也表扬孩子注意力集中了。”

  在女儿变化的同时,黄先生的阅读积累也开始丰厚。今年截至12月,据不完全统计,女儿看过的书有20本左右,其中有一些喜欢的反复看过好几遍;黄先生看过了30多本,其中《曾国藩传》、《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等书都是今年读的;太太最厉害,看完了40多本书。

  “闺女喜欢童话故事,我喜欢看历史小书,我太太喜欢科幻和文艺小说。”黄先生颇为得意地介绍他的“读书心得”:“我们家没有什么固定的书目,基本就是喜欢什么就看什么。看过的书,如果觉得收藏价值不高,我太太就放到二手市场上卖掉,或者和其他的家长换书读。现在孩子上4年级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来读。”

  专家解惑>>

  陪读不为解答疑问,而是营造学习的氛围

  同样是“陪孩子学习”,为什么有些家庭“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辅导作业严重影响父子感情”;有些家庭就能在孩子学习的同时,家长也“技能满满”,成功解锁新技能?

  “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像个‘监工’一样在旁边监督,给孩子做好规定,让孩子去自主执行,家长在有需要的时候协助或者验收就可以。”在儿童心理学家冯晶老师看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需要一颗平常心,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与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变成“监工”,不如变成孩子的“同学”,和孩子一起成长。“陪伴不一定是非要家长跟着孩子学习课本知识,陪伴的意义,不是要无所不知,能给孩子解答疑问,而是在于营造一种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以身作则、以向上的精神间接影响孩子进步,共同进步,是高级陪伴方式,是双赢的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冯晶看来,父母的“言传身教”效果,远远大于对孩子“监工”或者说教的效果。

  (生活日报记者 郭春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