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农业:农区变景区农事变体验

2018-11-28 06:50: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刘兵

□ 本报记者 刘兵

初冬时节,薰衣草花期已过,但一到周末,位于临朐县的宋香园生态世界,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在悬崖餐厅享受美味,在薰衣草制品室制作香水,在青舍和橘屋民宿感受台湾风情……曾经偏远的山村,如今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风景不止这边独好。近年来,潍坊市创新实施“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培养标杆示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乡村配套,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品变礼品。数据显示,目前潍坊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综合收入在旅游业中的占比均达到40%以上,比全省高出13个百分点。乡村旅游已成为潍坊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梯次培植精品破解同质化难题

潍坊农业基础雄厚,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潍坊就立足于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促进旅游与农业结合,打造了“千里民俗旅游线”,并利用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青州花卉博览会、昌邑绿化苗木博览会等知名节会打造乡村节会旅游,培育了38个省级旅游特色村、32个旅游强乡镇、43个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但伴随着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乡村旅游点面临业态同质化问题,而且整体水平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游客越来越高的休闲消费需求。”潍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于慰杰直言,这也是全省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如何破解难题?当地将精力聚集到培育精品项目上来,致力于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逐步形成了“乡村旅游标杆示范—乡村旅游综合体—精品旅游小镇”的梯次培养模式,推动了乡村旅游由观光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

据记者了解,目前潍坊市已打造了60个乡村旅游示范标杆村(点),确定了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培育项目,其中4个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分别得到500万元的支持,成为引领全市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的示范。

引导资本下乡开拓融资渠道

在潍坊市坊子区南部的低丘缓坡区域,坊间花之恋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别看现在植被覆盖很好,有山有水有玩头,以前这里可是残垣断壁,采石坑。”正在现场务工的当地村民王大宝告诉记者,他们前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生态修复,现在正进行旅游元素的塑造。

“坊间花之恋”是当地企业山东景芝酒业和齐鲁酒地公司投资打造的一个生态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是潍坊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的一个缩影。潍坊市将目光聚焦在辖区内的各大工商企业,提升企业家对乡村旅游的认知水平,引导推动了一大批本土企业投资乡村旅游。据初步统计,本土企业投资的乡村旅游项目数量已超过20个。

为促进工商资本下乡发展旅游,潍坊市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融资补助。据于慰杰介绍,该市还依托旅游产业融资和担保体系,扶持乡村旅游项目采取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

改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不久前,一段名为安丘“天路”的航拍短片刷爆了朋友圈。这段“天路”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道路,全长130多公里,深受自驾游客的青睐。道路的开通,带动了周边数百村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脱贫致富。而在昌乐县朱孔路道路两旁的休闲旅游项目指示牌上,一面是旅游景区景点名称,一面是赞助商家的广告,颇为新颖。据了解,这是当地政府打造乡村旅游集群带的一项举措,采用市场化方法,解决了相关配套问题。

改善乡村旅游公共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是一个细工慢活。潍坊市深化旅游厕所革命,在前期10个县市区23个村369户农家乐经营业户“改厨改厕”工作基础上,3年内新建改建旅游厕所764座。并在旅游景区等推行“纸范儿”物联网智能取纸设备,缓解了如厕难的问题。

今年潍坊市打破“专家授课、参观学习”的常规培训模式,邀请专家在乡村旅游项目点带着问题向学员授课。“这是我省旅游类培训的有效尝试,从效果上来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此次专家诊断的山东省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吕升轩表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