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大众网菏泽11月23日讯(记者 潘涛 郭亮 通讯员 王本法 孙洋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指出“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作为山东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五年来,菏泽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汇聚、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通过“扶志”、改善生活条件,让贫困人口成为带头致富的能手,过上了舒适、幸福的生活,脱贫攻坚战取得战略性胜利。
2014年至2017年,菏泽累计减贫16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7%降至目前的1%,现有的8.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也将在年内实现基本脱贫。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摆脱贫困,终于抬起高昂的头,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布局“扶贫网”,一座大棚改变一家人生活
冬日萧瑟,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村王光民的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芹菜、紫彤彤的茄子长势喜人。“再过段时间就丰收了,今年估计也能卖个好价钱。”王光民手里精剪着茄子秧,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而在种植蔬菜大棚之前,64岁的王光民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儿子残疾、精神不正常,儿媳妇撇下患血管细胞瘤病的3岁孩子一去不回,孙子每年都需要花费很高的医疗费……
脱贫攻坚过程中,菏泽立足农业大市实际,科学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精心培育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通过订单帮扶、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股份合作等方式,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化生产经营链条。在扶贫政策帮助下,王光民获得了5万元财政补助贷款,建了两座蔬菜大棚,年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2017年顺利脱贫。目前,该村122个扶贫大棚实现收入了280万元,上交了61万元分红,用于兜底贫困户486户903人。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思路,菏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市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企业运营、贫困村资产收益、贫困户入股分红”的产业扶贫之路。目前,全市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501个,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327597户、837873人。
“造血式”扶贫,有活可干就有钱可赚
首届菏泽扶贫车间产品展销会上,两位老人正在现场制作
今年10月17日是国家第5个扶贫日,当天,首届菏泽扶贫车间产品展销会在中国(菏泽)林展馆盛大开幕,各县区的扶贫车间产品琳良满目、倍受追捧。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的杨桂芝老人被参观人员围着,娓娓讲述扶贫车间织出鲁锦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这是菏泽利用扶贫车间推动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全市55%以上的贫困人口具备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特点,菏泽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贫困乡村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实现了扶贫车间与扶贫产业基地联动互补、乡村全覆盖。该经验做法被纳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的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
鄄城县彭楼社区刘大楼行政村扶贫车间内,群众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郓城县郑营村扶贫车间内,一位老人正在织布
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扶贫车间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布局重要载体,人发制品、户外家具、酒类包装、服装加工、电子元器件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在乡村落地扎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487个扶贫车间,安置27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6.9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车间务工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布局引发的农村收入结构裂变正在加剧。
通过扶贫车间务工,一些贫困户月收入3000至5000元已是司空见惯,扶贫车间正逐步成为当地的创业车间、富民车间、发展车间。
扶贫先扶志,让贫困户从精神上“站起来”
扶贫必先扶志。近年来,菏泽市提出思想“扶志”、典型“扶志”、文化“扶志”、文明“扶志”、政策“扶志”的重点举措,把优惠政策、致富技能送到贫困群众手中,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真正将“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鄄城县董口镇臧庄村臧章建、臧章俊兄弟过了许多年穷日子,一直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扶贫干部上门苦口婆心,两人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如今,兄弟两人在政府的引导帮扶下,开始加工制作豆腐。由于味道鲜美,他们做的豆腐比当地市场价每斤高出五毛钱也依然热销。一天下来能挣五六十块钱,逐渐让二人找回了尊严。“努力多挣点钱,日子越过越有味。” 臧章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干劲。
扶贫攻坚战中,菏泽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紧密结合,健全完善精神扶贫机制,采取的“以奖代补”、扶勤不扶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等措施,不断激发了贫困群众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开展农民返乡创业活动,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作出了榜样,使贫困群众坚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完全能够实现脱贫致富。开展的移风易俗促脱贫,提倡和树立敬老养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新风尚等活动,为贫困群众减轻了“人情账本”,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让贫者有所依,不断加大兜底扶贫力度
让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五保户马计堂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到了74岁的高龄,居然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四十多平方米,卧室、厨房、客厅、卫生间一应具有,崭新的床铺、餐具、窗帘等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甚至水电费用也全免。
单县孤寡老人在新房子里看电视
这是单县高韦庄镇安居扶贫周转房试点效应。为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针对解决部分年龄较大、孤寡贫困老人无危房改造能力和改造意愿的问题,单县以高韦庄镇为试点,借助市住建局帮扶的有利条件,建成了12处136户集中式周转房,安置147名贫困老人,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群众住房保障难题。
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菏泽市以民生服务为指引,着力在“两不愁、三保障”上扶长远,不断加大兜底扶贫力度。把危房改造作为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和兜底脱贫的一项重点工程,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列入重点改造范围,5年来,菏泽市稳步解决好了22106户贫困群众的安居住房问题。另外,菏泽还不断提高全市公共医疗卫生服水平和服务能力,最大限度解决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2016年以来,共为4万余人次患病贫困群众减免各类费用1.9亿元,累计减贫患病贫困群众12.1万余人。
此外,菏泽市还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的扶贫体系,全市83011名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纳入减免资助范围,切实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是山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山东省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资、70%以上的税收,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有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6896亿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几乎为零。[详细]
南新东站至济南站的联络线拟选址意见公示后,近日,济莱高铁开工时间、济南段路线、运行时间等细节在环评公示文件中进一步披露:总工期48个月,将在万达文旅城附近设港沟站,并预留济泰城际铁路接轨条件,通车后大站停的话济莱最快22.5分钟直达。未来将构成通达北部...[详细]
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排名前五的省份投资总额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42%。从各省数据来看,广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以10295亿元位居首位,也是唯一的破万亿省份,紧随其后的四个省份分别是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详细]
菏泽曹县格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偷排废水污染问题。潍坊高密市姜庄镇非法洗沙厂、小五金厂噪音污染问题。[详细]
2016年,“菏泽牡丹籽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2017年,因油用牡丹,菏泽又被评为“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市”。拉长产业链条,深度研发产品,让牡丹产业滋润着“雨露”,更加光彩照人。[详细]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要求,要抓好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截至目前,大马庄社区内有山东孔子酒业1家、大马庄粉条加工农民合作社1家,粉条加工专业户120多家,全国大型连锁型宾馆4家,重庆火锅、顺水鱼馆等餐饮服务业10余家,大中型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