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11月19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头版刊发稿件《“林水会战”成就生态滨州》,文章以2000余字的篇幅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人战天斗地,牢记使命,把“淡水盲区、绿化禁区”的渤海湾盐碱地打造成水网纵横,森林连片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把人烟稀少、一望无际的蛮荒之地打造成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不朽事迹。
文章援引小开河和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为典型,介绍了滨州做活城市建设“水文章”的名篇,既让城乡告别了盐碱荒蛮,又破解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痼疾,引领了社会经济发展。
文章还以惠民县皂户李镇苗木产业为案例,讲述我市把林水会战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吸引专业公司、龙头企业、大户、农民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林水会战,实现了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得益的多赢局面。
以下为文章原文——
“林水会战”成就生态滨州
本报记者李剑桥 本报通讯员周昆刘电辉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初冬,鲁北平原腹地,小开河沉砂池。漫步堤岸,一边是片片稻田和绵延树林,相互掩映成一幅秀美风景画;一边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湖心岛上原生杂木荫蔽,早已是鸟儿的天堂。路为骨、水为魂、林为韵、林水相宜,一派鱼米之乡的标准景致。
然而,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涝洼,“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滨州因水得名,然而却饱受水资源匮乏之困扰。滨州自古就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退海之地,全市7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矿化度大于3mg/L,无法利用。受制于盐碱、干旱,农业生产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群众吃房檐水、沟塘水,每遇旱年这些苦咸水也没法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人战天斗地,牢记使命,把“淡水盲区、绿化禁区”的渤海湾盐碱地打造成水网纵横,森林连片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把人烟稀少,一望无际的蛮荒之地打造成粮丰林茂的北国江南。
小开河,是滨州水文章的一个名篇。
小开河是一条1998年底建成通水的引黄灌渠,主要目的是为缓解北部县区42万人口的吃水问题。为建设小开河,当时的滨州地委、行署缓建办公楼,举全市之力建设了这条灌渠。
作为小开河管理局局长,王景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2008年林水会战开始后,我们充分利用它引来的黄河水、沙,对域内的盐碱地进行工程化改良,植树造林、涵养植被,整个灌区的生态环境全面改观——50多公里的小开河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08年春,滨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9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以生态水系构建为核心的“林水会战”工程,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开启了以水生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会战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268项,疏浚河渠14509公里,新增蓄水能力2.3亿方;建设高规格方田300万亩,发展特色林果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量达到97.4万吨;
森林覆盖率由16.8%提高到26%……因为水的浸润,滨州城乡告别盐碱荒蛮,开启了一段华丽转身之旅。
基于苦水现实,滨州全市水系被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规划,通过“拦、蓄、调、引、疏”等方式,构筑供水保障、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和水保生态“四大体系”,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痼疾,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是滨州水文章的另一个名篇。
通过挖土筑路、取土成河,巧妙地将大面积盐碱涝洼地变废为宝,构筑起外有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和环城景点“四环”环绕,内有五个大型水库(五海)、72片湖面错落,人工河沟联湖海的城市水系,形成了“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特色。
滨州市市长宇向东说,用“水”和“绿”改造一座城市,对其他城市来说或许并不困难。可对于滨州而言,想在盐碱滩中持续孕育生命绝非易事。不惜一切代价改善生态环境,打赢“林水会战”,成为当时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
林水会战推动农业生产抗灾防汛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十年增长。之前喝脏水、苦水、咸水的无棣、沾化、阳信“北三区”百姓,全部足不出户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不仅如此,在林水会战中,滨州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林水会战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吸引专业公司、龙头企业、大户、农民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林水会战,实现了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得益的多赢局面。
惠民县皂户李镇十几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镇,在林水会战中,当地群众在田间地头“口袋地”上种植白蜡、国槐。村里的育苗大户以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开展规模经营。目前,惠民县苗木种植16万亩,形成育种、培育、销售、物流、采购完整链条,年产值20.5亿元。
“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带”。林水会战从谋局起,就将高效农业培育作为重点工作,实现增绿增效同步。目前,全市林果种植面积100万亩,果农人均收入连续5年超过8000元。沾化、阳信、无棣、惠民四个县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枣乡”和“中国蜜桃之乡”。
与此同时,林果产业与特色种养催生的生态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惠民县大年陈的万亩桃花游等特色旅游,与黄河风情带,全市14处万亩生态林场,17处国家、省级湿地公园一起,构筑起滨州全域旅游的基干。
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说:“一个个小乡镇因植绿而兴起、因生态而振兴,这让滨州在‘林水会战’中看到方向,坚定信心。那就是坚持‘特色化、融合化、品牌化’模式,走‘规模种植、标准培育、工业管理、品牌运作、精品打造’路径,让黄土碱滩大变模样,取得‘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的成效”。
从“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的盐碱荒滩,到“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的“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林水会战,催生了滨州的生态革命,实现了滨州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嬗变,成为滨州科学发展的“生态名片”。几年来,滨州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以及“2016中国最干净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2017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
(记者 李剑桥 通讯员 周 昆 刘电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诸多困难,打赢这场信心之战,需要打破各种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桎梏,让民营企业自由飞舞。对技术领先、填补产业链条断点和布局空白的大项目、好项目,我省统筹挖潜,优先支持,绝不让优质项目因土地卡壳。[详细]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最近,山东各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出的系列部署要求。[详细]
济南下月将迎文明城市复评城乡接合部、“三高”沿线是整治重点。将立法治不文明行为。[详细]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亮相本报11月17日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暨新旧动能转换双招双引项目签约大会17日上午在城阳区举行。据悉,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纳入青岛市级功能区管理,力争到2020年,区域内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详细]
葡萄糖、注射用无水糖、果糖、玉米油……在山东邹平,西王集团将一粒玉米“吃干榨尽”,延伸出几十种产品,年加工玉米300万吨。山东农业实施良种工程以来,优化良种结构,推动农作物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支撑农业向高质高效迈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