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踏上“冰上丝路”
第二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首获“冰工厂”等海区重要科考资料
▲穿越白令海峡。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10月30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8年中俄北极联合科考航次取得的系列成果。这是继2016年之后实施的第二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来自中俄两国5个单位的30名科考队员搭乘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考船,自9月6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出发至10月21日中方人员返回,航次历时46天,行程逾12000公里。
此次联合科考实现了对北极“东北航道”的三大关键海区——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的海洋地质、水文气象、海水化学、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大气—海水—悬浮体—沉积物等不同环境介质样品和资料,填补了该区多项空白,为中俄两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科学支撑。
我国首次在北冰洋的“冰工厂”进行海洋地质研究
据中俄北极联合科考的首席科学家胡利民研究员介绍,此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的航次任务就是要拓展中俄两国在北极陆架调查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从海参崴出发,先后穿过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展开调查,许多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胡利民说,此次中方人员主要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理事单位、功能实验室,获得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工程计划和“鳌山科技创新计划”的支持。
该航次经过的拉普捷夫海地处俄罗斯北极陆架的中心,是北冰洋最为重要的“冰工厂”。这是中方科考队员首次进入“冰工厂”,并在该海区获得了从勒拿河口—陆架—陆坡—深海盆地断面的沉积物样品和悬浮体资料,这将有助于全面认识该海域的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演变规律。现场调查还发现该区夏季底层发育明显的雾状层,这将对认识该区的物质输运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探空气球布放。
首次使用自主研发光学剖面仪,可探测5000米高空能见度
这次联合科考首次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款光学剖面仪。“以前我们在海上是布放探空气球来把探测仪器带到高空进行温度、大气压力、湿度等测试,可是北极的海雾很大,风也很大,仪器很容易摔下来。”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赵进平介绍,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海雾能见度光学剖面仪可以利用光学仪器观测到海面以上5000米的能见度,对北极“东北航道”的雾、雪以及低云等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获取了这些天气过程的第一手光学剖面数据,目前在全球独一无二。
另外,实验室历时五年自主研发的一款冰基拖拽式海洋剖面仪也应用到了该航次中,获取了大量冰下海洋要素剖面数据。
这两件科考利器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掌握北冰洋快速变化背景下的水团演化过程、海气光学性质和能量分配等规律,加深了对北极上层海洋水体结构、物质及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
首次开展横跨东西伯利亚大陆架的放射性同位素调查
本次科考首次开展了横跨东西伯利亚大陆架沿岸放射性同位素化学示踪调查研究,完成了勒拿河河口—陆架—陆坡—海盆关键断面观测,系统获得海水镭同位素分析资料;同时开展了跨越北太平洋—亚北极—北极地区的大范围、长距离、连续温室气体走航观测,为科学合理评估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对认识北极地区的陆源物质输运、水团混合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此外,科考队员们完成了对考察海域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微生物代谢与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石学法曾是2016年首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他表示,今年的航次实现了在一次科考过程中同时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北上分支”和“冰上丝绸之路”的航行线路,在克服了风雪、涌浪、迷雾、海冰以及长距离的航行种种困难后,科考队员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
现场发布未来北极科学发展规划
赵进平说,去年我国北方遭遇60年一遇的寒冬,南方遭遇酷暑,都与北极的气候变化相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与各北极国家合作,推动在北极海洋领域的科技合作,正在制定“科学发展10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合作将围绕东北冰洋展开,对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及其毗邻海域展开,这些区域占据北冰洋的“半壁江山”,是迄今观测与研究最少的海域。
根据规划,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开展深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解决冰上丝路建设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利用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开展北极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
同时,积极推动联合船舶考察航次、北极观测站合作观测、北极观测网的自动观测技术开发、陆架钻探和深海钻探计划探索等工作。
▲海化、生物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海洋仪器设备向社会共享开放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发布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科普资源等方面的共享计划。
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环境测试模块已投入试运行。下一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面向社会及科研单位提供测试服务,面向社会征集海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需求,开展测试服务。
前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启动“国际海洋科普联盟”建设,汇聚涉海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为青少年提供走近海洋的机会。下一步,实验室将定期举办“问海讲堂”及开放日活动,共享海洋科普资源,促进科普工作常态化。相关科普信息将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官方网站和微信上发布。
▲雪中地质取样。
科考故事:每天2点后“入夜”作业
“我们虽然是夏季去执行北极科考,但那边的风雪确实太大了,寒冷超出你的想象。”首席科学家胡利民2016年曾参加过首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他在船上把从家里带来的棉服全穿上了,还是冷。幸好熟悉北极的俄罗斯队员提前做了准备,发给中方队员每人一套棉服、棉靴,才帮他们度过了严寒。今年再度出发,胡利民把上次的“武装”全部都带齐了。
他告诉记者,由于科考航次是在高纬度作业,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天就渐渐黑了。但是科考作业不能停,大家几乎每天都是“摸黑”工作。北极海域气候多变,一场小雨、小雪过后,甲板上就会结一层薄冰,这样的作业难度可想而知。
海洋一所的陈广泉博士是第一次参加北极科考,他感觉北极“变幻莫测”,刚刚晴空万里,一眨眼就飘起了雪花,明明北风呼啸,但浓雾却怎么也吹不散。不过,他也有特别温暖的体验,因为刚起航不久就是他的生日,中俄队员们一起贴心地为他准备了生日聚会,给他留下了一份难忘的回忆。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聚全球英才智力,助推高质量发展。30日,威海会议中心会议室高朋满座,中国山东第十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威海“英创会”正式启幕。据了解,本次“海洽会”共有参会嘉宾858人,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洽谈,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各单位共提交人才与技术项目需...[详细]
山东出台《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根据《规划》,到2022年,力争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30家以上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百亿级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到2022...[详细]
拥有15.79万平方公里大地、3345公里海岸线的齐鲁大地上,无数个体在拥抱这个变革的年代、这个开放的时代。县一级是国家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本报特辑录出我省有统计数据的127个县(市...[详细]
全省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工作推进会议今天在我市召开。我市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相关工作经验也在会上得到推广。 [详细]
2022山东30%的村奔现代化,"潍坊模式"成乡村振兴样板30日,首届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等问题展开研讨,建言献策。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等八项指标居全国第一位,山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阶段目标,到2022年,...[详细]
“不作为”,虚开发票报销…枣庄、青岛通报4起典型案例枣庄市纪委通报3起“不作为”典型问题1、2018年8月,滕州市洪绪镇对该镇东张楼村地下自来水管道破裂漏水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修,导致该村一个多月未能正常供水,存在“不作为”问题。青岛市市北区政务服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