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10月30日,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俄第二次北极联合科考航次取得的系列成果。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率不断减少,北极航道商业利用的可能性随之大增。2016年,中俄两国31名科学家(其中中方队员11名)组成联合考察队,完成了中俄首次北极联合科考。2017年,中俄两国领导人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积极加强两国在北极地区的深入合作。
▲起航仪式
今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共同组织中俄第二次北极联合科考。此次科考利用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考船执行任务,科考队员由来自中俄两国5个单位的30人组成,其中中方队员11人。9月6日,科研船从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10月21日,科考船返回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历时46天,行程逾1.2万公里,顺利完成预定航次任务。
▲科考队穿越白令海峡
据介绍,此次联合科考拓展了中俄两国在北极陆架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实现了我国首次在北冰洋的“冰工厂”进行海洋地质研究
拉普捷夫海地处俄罗斯北极陆架的中心,受北极大河——勒拿河的输入影响显著,冬季广泛发育陆架冰间湖过程,是北冰洋最为重要的“冰工厂”,也是研究北极大陆与大洋相互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海区,受到广泛关注。本航次在拉普捷夫海获得了从勒拿河口-陆架-陆坡-深海盆地断面的沉积物样品和悬浮体资料,这将有助于全面认识该海域的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演变规律。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夏季底层发育明显的雾状层,这将对认识该区的物质输运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雪中地质取样作业
获得了北极“东北航道”关键海域沿线的水文气象资料
北极海区是世界上海雾发生次数最多的区域之一,海雾会影响北极海-冰-气边界层的热量分配,并对过往船只的通航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雾也正发生着显著变化。本航次完成了对北极“东北航道”关键海域沿线的物理海洋和海洋光学观测,首次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光学剖面仪对北极东北航道的雾、雪以及低云等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获取了这些天气过程的第一手光学剖面数据,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北冰洋快速变化背景下的水团演化过程、海气光学性质和能量分配等规律,加深对北极上层海洋水体结构、物质及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
▲物理海洋观测
系统获得了北冰洋东西伯利亚大陆架沿岸海水化学和温室气体观测资料
本次科考首次开展了横跨东西伯利亚大陆架(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沿岸放射性同位素化学示踪调查研究,完成了勒拿河河口—陆架—陆坡—海盆关键断面观测,系统获得海水镭同位素分析资料;同时开展了跨越北太平洋—亚北极—北极地区的大范围、长距离、连续温室气体走航观测,这为科学合理评估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对认识北极地区的陆源物质输运、水团混合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浅底层剖面观测
成功开展了北冰洋东西伯利亚陆架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
科考队员们完成了对考察海域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微生物代谢与多样性的调查研究,该研究拓展了我国极地科考海洋浮游生物的调查范围,系统获得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微生物等样品资料,为评估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的极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生物拖网采样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石学法指出,该航次实现了在一次科考过程中同时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北上分支”和“冰上丝绸之路”的航行线路,在克服了风雪、涌浪、迷雾、海冰以及长距离的航行种种困难后,科考队员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他表示,2016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曾联合国家极地考察办公室与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中俄第一次北极科考,重点对北极东西伯利亚海进行了科学考察。这两次中俄联合科考实现了对北极“东北航道”的三大关键海区——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的断面调查,在调查区和走航途中系统开展了海洋地质、水文气象、海水化学、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大气-海水-悬浮体-沉积物等不同环境介质样品和资料,填补了该区多项空白,为评估北冰洋的海洋环境、生物生态和气候演变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该航次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中俄两国北极海洋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对北冰洋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也为中俄两国的“冰上丝路”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
▲海洋化学生物实验工作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表示,实验室已于今年9月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签署了共建“中俄北极研究中心”的合作意向书。双方约定,将进一步加强在北极科学领域合作,探讨组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北极联合调查和研究。
▲船上过中秋
相关链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
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面向全球构建分布式协同创新网络,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合作建立海外研究中心,通过构建分布式协同创新平台,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积极提升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效能,促进全球海洋科技治理体系变革,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果。
2017年5月22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共建的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启用后,汇聚了全球海洋创新资源,开展南半球海洋和南极合作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8月,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通过第三方审计人财务审核,完成了2017-2018年度报告,全面总结了一年来的科研及运行情况,提出了中心稳定运行及未来发展的保障措施,并修订了5年科学发展规划,明确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方向。
当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积极推进中美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建设,并加快推进中德极地与气候联合实验室建设。9月17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就共建“中俄北极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约定进一步加强在北极科学领域合作,探讨组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北极联合调查和研究,并使之成为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石。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全球化创新网络的布局,正是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的角度出发,联手国际优势科研力量,构建全球海洋共同治理新模式。下一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将按照“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原则,携手世界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推进国际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研究中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18年2月22日至5月22日,中央第七巡视组对山东省进行了巡视。7月13日,中央巡视组反馈了巡视意见。 这次巡视是对山东的一次政治体检、思想把脉、行动会诊,指出的问题客观中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完全符合山东实际。山东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详细]
济南企业和个人专利申请、维权、确权等迎来了重大“利好”!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关于同意建设中国(济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批复》(国知发管函字〔2018〕219号),同意在济南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详细]
29日,济南市轨道交通票价听证会报名截止。记者从济南市物价局获悉,截至29日下午5时,共有27名市民报名参加听证,在他们之中将随机选取12名消费者,以及按照报名顺序确定5名旁听者参加听证会。[详细]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女性是护理工作的绝对主角,而如今,这种单一性别主导的职业格局正悄然发生着改变。10月25日-28日,中华护理学会第6届全国男护士发展论坛在济南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从当初的不被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认可,从最初常见的急诊、ICU、手术室等专科...[详细]
10月27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公布任免山东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职务的通知》。[详细]
【权威发布】山东省省管干部任前公示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现对王鲁明等4名同志进行任前公示。王鲁明,男,汉族,1961年11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