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参加在曲阜举办的尼山论坛,更像是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的“主场”。
“前不久有人问我,到尼山来过多少次?我在曲阜学习工作了37年,如果算每年来三次,大概有一百多次,但有时候一个月就来三次。这是我比很多儒学研究者幸运的地方。”他幽默地说。
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杨朝明应邀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工作的地方离孔子非常近。孔子有三千弟子,追随者众多。外国人也很崇拜孔子,现在研究儒学的人越来越多。文明冲突下,学者们都力图从儒学中寻求解决之道。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杨朝明:的确是这样。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理应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
儒学的产生有广阔的背景。中华文化就像一颗生生不息的大树。人们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但它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而是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的繁盛期、高涨期。此前,中华文明已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近四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与考古材料的惊人发现都一再证实,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和较高发展水准。“百家争鸣”其实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总结与反思,诸子思想的形成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夏、商、西周“三代”已经是“有道”时期,已经是中国文化形成与确立的时期。
中国的先民们认知世界,以天地为师,着眼古往今来,关注四方上下。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典籍中,“天下”“万方”“四海”之辞层出不穷,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世界观、整体观、系统论,在与世界互动中,他们深刻理解“天道成而必变”“道弥益而身弥损”之类的道理,讲究注焉不满,酌焉不竭,当位而行,允执厥中。
看清中华文明的绵延之路,探悉中华文明的深远辽阔,就会看清:早在孔子以前数千年的“三代之明王”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为人类确认了坐标。中华“先哲”“先王”站在人类发展的中心点,思考“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为人类谋福祉,系统而完备。如果更多走近中国早期文明,看到它的高度和深度,就可以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不仅是嘹亮的呼唤,更是洋溢的动力。
记者: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从中华文化的智慧中汲取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很多国内外学者也纷纷探讨回应。您认为这种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杨朝明:回顾传统聚焦当下,在儒家看来是天然之举,因为儒学本身就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而且在我看来,孔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大家,他的思想、生平,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最重视对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凝练提升,故而更具有生命力。孔子以后历代思想家思考世道人心,都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弘扬,所以,孔子才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创立的儒学才影响更加久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孔子自幼好学,“好学”成就了“博学”。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自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显然,孔子的“思想高峰”立于三代时期的“文化高地”。所以柳诒徵先生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梁漱溟先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思想的不在“一时一地”,它包含了“天地之美”“万物之理”“古人之全”,所以《庄子》说“内圣外王之道”是“道术”而不是“方术”。
孔子的自信,源自他对礼乐本质的把握,源自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思考。有弟子问“十世”以后的治世之道是否可知,孔子说别说“十世”,即使“百世”也可以知道。孔子认为,社会治理的根本,无非就是人心的端正,就是在人们心中筑起道德的堤防。夏、商、周三代,礼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损益”,但礼的根本精神永远不会变。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他治理中都仅一年时间,便成为各地诸学习的样板。鲁国国君问孔子:用你的办法治理鲁国,怎么样?孔子说:“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孔子相信自己的为政方略有广泛的适用性。
由“中都”而“鲁国”而“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由“三代”而“十世”而“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这显示了孔子思想的“时空维度”。他的高度与宏阔可见一斑。
孔子倡言“内圣外王之道”,主张推己及人,修己安人,明德新民。孔子弟子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认为这个字应该就是“恕”。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请教“行”,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哪里都能通达。孔子说应当“言忠信,行笃敬”,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严肃。
记者:你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文化自信”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那么您认为目前我们的儒学研究阐发、传统文化的普及实践工作,能做到“自知”吗?
杨朝明:我举两个小例子。孔子说过“君子不弃”。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讨论君子文化的学术研讨会,有人发言说:孔子排斥器物之学,中国近代科技落后挨打,是因为孔子的学说。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职教教材编写,有人提到:孔子学说和职业教育格格不入,因为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在儒学的研究、普及这两方面,都有人存在误读。如果“君子不器”是轻视器物之学的意思,那孔子说过“君子藏器於身”怎么理解?“器”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的手机,当善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如果不善加利用,再好的东西也枉然。
我们有是非选择,要懂方向。当然,光懂方向也不行,得迈开脚步,大踏步走。从学者到普通群众,都要明白“道前定则不穷”,就是西方思想家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力量需要方向”。要有能力,也要有道德自律作出选择。
思维模式标识、代表着价值取向,决定着行动走向。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视荣誉与责任高于一切,兼顾多方利益;遵循并行并育,没有相悖相害;信奉“创造、分享、助给”,创造在自己,分享给他人,助给予弱者。孔子儒家关注根本,将个人的修养放于中心点,反求诸己,从而聚焦于发展,聚焦于成长。扩而充之可保四海,反此甚至不能事父兄。这样的思维并不东张西望,没有左顾右盼,而有深邃的动力和发展的持续性。
中华文明价值取向清晰,更可贵的是,它以“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来落地。全然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价值观与方法论。这样的思维模式,成为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至佳选择。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面对纷纷扰扰的多元追求,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国度,有德之文明,像北辰灿然居中,这应该正是中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坐标。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索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思考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忙于为“优秀的传统”制作“得体的时装”时,还要更多地在认真理解“优秀的传统”上下功夫。
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缺少的是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达致真正的文化自信;惟其如此,才可以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闭幕。他说,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果丰硕,凝聚思想力、增进了中外文化共识,扩大影响力、擦亮了尼山论坛品牌,提升融合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详细]
儒商大会2018明天开幕,全球近1200位嘉宾抵达济南9月28日,儒商大会2018拉开序幕,全球近1200名嘉宾从27日起陆续抵达济南。27日上午,山东大厦报到区已有嘉宾陆续到达,三大展区的布展已经接近尾声。[详细]
文明对话共建未来。中华民族具有“和为美”的文化基因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尼山论坛理事会副主席。[详细]
济南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立规矩。此外,基金将重点投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创投等六大领域。[详细]
第二届尼山世界女性论坛今天圆满闭幕。女性论坛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分论坛,今年的主题是“女性赋权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有8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了本届论坛。论坛举办期间,部分女性代表观摩了尼山母爱书院教学活动。 [详细]
从7月份开始,海内外“山东人”陆续收到一封来自故乡的“家书”:“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抢抓儒商大会这一历史机遇,全省17市都排出个性化“菜单”,策划了各具特色返乡考察活动,积极把这座“智力宝库”转化为助推山东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