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上的“蒲松龄”

2018-09-05 15:44:42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经历过辉煌与荣耀、失落与无奈,聊斋文化的现在与未来(一)

  在聊斋园旁边的售票处,有六七人在窗口前等候买票。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及聊斋文化盛极一时。曾经有每日万人游园的场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在淄川较早发展旅游的村落也在时间的洗礼中经历着变迁。扬名海内外的“蒲松龄”,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如何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呢?

  曾经1500余人的村子

  现在只剩二三百人

  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是蒲松龄故居所在地,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村貌——弯曲狭窄的小胡同、青砖土坯麦秸房、枝繁叶茂的老槐树,还有高而厚的护村城墙。

  随意走进一条胡同,几乎家家门上都落着锁,不少锁锈迹斑斑,说明主人已好久没回来过了。向胡同更深处走,一户人家半敞着门,一位60岁左右的村民正往火炉里添木柴。听到有人叩门,她一脸惊讶地迎了出来。“这里正在旧村改造,村北边建了居民楼,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有的搬进了新楼房,有的索性住进了城里。一条胡同顶多有两三户人家还住在这。”据其介绍,村里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人,他们习惯住在自家院子里。

  曾在蒲家村民委员会任职40余年的蒲章豹说,年纪大的村民对老房子感情深,不愿意离开,即使儿女都出去了,他们还是愿意留在这里看家。

  在蒲家村民委员会负责党建工作的蒲先勤,是蒲松龄第十二世孙,他向记者介绍,2005年,村里共盖了4栋楼,占地1.6万平方米左右。“原有1547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下二三百人,其中老年人占到了80%以上。”

  蒲先勤说,村里产业少、经济不发达,大部分年轻人不得已才选择到外地打工。“当地缺少能留得住人的产业,大家肯定都想出去挣钱。”

  最辉煌时

  每日万人游园

  蒲家村主干路一侧墙壁上,除绘有蒲松龄的画像外,还增添了聂小倩、宁采臣、燕赤霞、黑山老妖、辛十四娘等人物形象,让人一走进故居所在地,就能感受到聊斋文化。但前来探访“蒲松龄”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9点半左右,记者首先来到聊斋园,近1小时时间里,共碰上了30余位游客。随后,记者又去了蒲松龄故居。经粗略估计,两大景点加起来,游客不足百人。在聊斋园景区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天截至13时,共卖出了50多张票,“平日里,平均每天能来100人左右,国庆节期间,一天最多能来四百余人。”

  聊斋园一侧有四家店面,其中的两家关着门,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店内摆有陶瓷等器物,另一家店门贴着纸张,上书“出租转让”。“我在这卖了10多年纪念品,也就是上了年纪在这里干,年轻人谁干啊。根本赚不着钱,把这些年店里攒下来的积货处理掉,我就不干了。”一位售卖纪念品的老板说。

  据一位蒲姓族人介绍,早在2004年,淄博曾搞了个百万农民聊斋游活动,最辉煌时每天有上万人过来游玩。“那时一人只需要交5元钱,就能进来游览。后来园内不断增景点、提升改造,经物价部门批准,现在门票价格是80元/位。”

  “在1990年左右,全淄川区搞乡村旅游的就我们一家,游客们都跑来这里。现在各地都有了乡村旅游,光淄川就有10多个景点。”聊斋城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都会在元宵节前举办灯会,但来的人也不多,因为各个景区都在搞。

  “景区多了,游客们的选择也多了。”据蒲松龄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景区一年售票量在3万张左右,平均一天来100人左右,只有在国庆节期间游客才多。

  在聊斋园旁边的售票处,有六七人在窗口前等候买票。

  “十年前和十年后一样

  就没人愿意再来了”

  沿聊斋园的小路向前走,路两旁野草疯狂生长,甚至抢了绿植景观的风头。

  一位卖纪念品的老板称:“10年来,景区只增加了个漂流项目,别的啥也没增加,眼看着游客越来越少。”

  随后,记者来到了蒲松龄纪念馆。与聊斋园不同,这里院落门庭、错落有致。设施新且净。门前有一株石榴树,树上的石榴熟得透红,一旁屋檐上还有青藤缠绕。除“聊斋”外,纪念馆内还有几大展室:蒲松龄著作展室、研究成果陈列、名人字画。而院内的观影室暂未开放。

  “景区里陈列的作品很有限,游客在里头转一圈顶多需要20分钟,如果听讲解可维持在40分钟左右。”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景区里人文景观、陈列需要年年更新,否则根本没有发展前途。“和上回相比没啥大变化,建议多更新陈列作品。”一位游客说。

  “景区单调,留不住人。”蒲章豹说,俩景区都想做大做强,但人才很有限,即便引进人才,还有房屋、内容、资金等的限制。

  一位卖纪念品的老板说,他做生意没指望赚大钱,但一年不如一年,这几年来此投资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顶多进行园内修复,来保持原貌,但里面根本没啥玩头,顶多在里面转半小时就都出来了。不能光等着,得琢磨如何创新才行。”

  另一位游客直言,游客大都是冲着“蒲松龄”这个金字招牌来的,如果过来一看发现没有创新,十年前和十年后一个样,没有了吸引力,就没人愿意再来了。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能光凭宣传。通过宣传,游客倒是来了,如果里面不好,人家下次就再也不来了。就像以前花5块钱就能来游园,看了一次就没人来了,因为里面没啥看头。”一位市民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 山东国资引才考核出新招 与负责人薪酬挂钩

    234_副本.png

    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属企业的人才状况、技术实力直接关系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考核结果看,能够较好的反映出省属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现状,合理拉开考核差距,进一步激发省属企业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的积极性。[详细]

    09-05 08-09齐鲁晚报
  • 济南职称改革新政!用人单位有更多自主权

    23456_副本.jpg

    逐步构建“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市场化、社会化职称评价机制。按照管理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人才智力密集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评审工作。[详细]

    09-05 08-09齐鲁晚报
  • 青连铁路迎重大进展 地铁1号线13号线有新消息

    123_副本.png

    (徐稚媚/制)  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贯穿山东半岛,自济南东站引出,经章丘、邹平、淄博、临淄、青州、潍坊、高密、胶州,引入青岛红岛站,线路全长307.8公里。全线设济南东站、章丘北站、邹平站、淄博北站、临淄北站、青州市北站、潍坊北站、高密北站、胶州北站...[详细]

    09-05 08-09青岛日报
  • 青岛渔民捕获4斤重刀鱼王,单条超千元!

    12345_副本.png

    4斤重的本地大刀鱼,单条售价超千元。4斤重的本地刀鱼,个头硕大的海捕对虾,鲜活的虾虎、梭蟹,鲜美的鲳鱼、鲅鱼、笔管鱼……逛一圈海货大集下来,保准你口水直流。本地梭蟹每斤20-90元不等。一斤重的鲳鱼每斤售价60元。[详细]

    09-05 08-09青岛新闻网
  • 2018年认定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名单公布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2018年认定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的通知 要严格落实评价制度,组织实验室承担单位按时提交评价材料,认真参与开展定期评价,推动实验室不断优化运行机制。[详细]

    09-05 08-09新锐大众
  • 济南蓝天太惊艳,PM2.5局部为零!

    济南蓝天太惊艳,PM2.5局部为零。下午五点,济南各个空气质量检测站实时记录PM2.5全部小于10,科干所点居然为零。[详细]

    09-05 08-09齐鲁壹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