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李润杰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是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已相当高,但同时也出现设施设备闲置浪费、供需不对口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百姓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去年以来,淄博市淄川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工程——“淄川文化云”,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转变供给方式、优化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效,有效回应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引领社会思想、推进文明道德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打造“互联网+文化”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云端”
针对“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不进去”的问题,淄川区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淄川文化云”,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淄川文化云”融通线上与线下,把全区范围内的各类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信息发布,为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平台窗口。群众只需登陆这朵“云”,就可以访问文体场馆、预约文体培训、开展文化交流,享受“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淄川文化云”有四大特点:一是使用便捷。用户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页、触摸屏等互联网终端,可以随时获取各类文化信息,分类查询文化培训内容,预约文化场馆,确保及时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二是供给精准。通过“淄川文化云”,群众在文化服务上可以“提需求、点菜单”,政府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是有效互动。“淄川文化云”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实现了城乡群众、文化部门、文化人才、社会组织的及时充分互动。四是管理高效。“淄川文化云”产生的大数据,既可以全面准确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状况,还可以作为文化管理部门、文化机构的效能考评依据,为加强与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二、整合优质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精准”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有些文化活动群众不感兴趣,群众的很多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于此,淄川区以“淄川文化云”为载体,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去年以来,淄川区创新组织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十百千”宣讲工程,与“文化云”相结合,组建10个宣讲团、建设100家宣讲站、开展1000场宣讲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讲热潮。同时,整合基层文化宣传思想阵地,建立“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二是注重技能培训。经过调研,淄川区发现广大群众对于技能性的文化培训需求十分强烈。为此在“文化云”中,增加设置书画、摄影、舞蹈、戏曲等20余个门类的“基础课程”。特别是针对农民群众、贫困群众,积极开展刺绣、编织、月嫂等劳动技能培训,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支持。三是完善定制服务。在“文化云”中设置“百姓点单”课程,群众可以及时反馈需求。通过梳理汇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专业教师前往授课,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强活动引导。通过“文化云”平台,集中发布全区内各类文体活动安排,实时显示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信息,广大群众可以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各取所需,及时参与。通过合理引导、及时疏导,保持了公共文化场所的秩序良好、运行规范。
三、完善城乡15分钟服务圈 实现公共文化阵地“接地气”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阵地建设是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淄川区以“文化云”为依托,按照“均衡”和“全覆盖”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广大城乡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强化人才保障。通过整合撤销其他事业单位,腾出数十个编制,成立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淄川文化云”运行。每个村居明确1名文化管理员,对各类文化场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队伍,加强日常管护,确保正常运行。同时,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文化云”志愿者教师,目前已从文化、教育、社会组织以及老教师、老艺人、民间艺术家中招募文化志愿者500余名形成教师资源库和近千人的社会志愿组织。二是强化场地保障。投资5亿元新建区文化中心、体育公园,包含一系列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同时,利用闲置学校、企业房屋、农村场院等因地制宜地开辟文化活动场所,鼓励中小学校操场和音体美教室在“闲时”开放,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淄川女子书画院等社会文化资源纳入其中,快速扩大了文体活动场所的覆盖面。整合教育、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社会各界公共文化资源的集聚,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安排,最大化利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文化云”培训固定场所178处,城乡群众可以非常便利的在居住地附近开展文化活动,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文化培训。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将“文化云”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按照“文化云”培训每课时100元、各类下乡惠民演出每场500至1000元的标准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社区广场艺术节、“热土欢歌”系列活动、老年艺术节等各级各类活动1500场次。
“淄川文化云”自2017年4月运行以来,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空前提高,累计培训群众32万余人次,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数和规模同比提高 179.4%。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全区新增各类文体场所84处,开设舞蹈、声乐、太极拳剑、剪纸、茶道、花道等十大门类课程10884课时,举办教师学员展示、才艺比拼、戏曲及其他综艺演出1500余场次,同比提高 70.2%。显著拉动居民文化消费,自运行以来,群众直接增加文化消费额1900万元,通过带动相关产业消费,间接拉动文化消费8900余万元。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逐步形成,文化生活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李润杰
今年1-5月份,山东省税收收入完成2269亿元,增长16%,高于非税收入增幅25.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7.9%,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全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个主体税种共完成1332亿元,增长21.6%,比上年同期提高19.7个百分点。[详细]
6月25日,山东大部分地区降下大到暴雨,部分地区还伴有雷电和8~10级雷暴大风。26日,鲁南地区天气阴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雷电,鲁中和半岛地区天气阴有雷雨或阵雨转多云,其他地区天气阴转多云。[详细]
7月1日0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今年以来的第二轮运行图调整,经过此次调图,路网利用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广大旅客的出行也将更加便利。根据开行计划,调图后济南西站停靠的“复兴号”列车达到28趟,其中有8个车次采用的是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运行区间为北...[详细]
6月25日上午,《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发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意见》的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详细]
坚持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催化剂”。坚持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坚持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详细]
26日下午,济南公交总公司总经理石军到12345接听热线,记者从活动中获悉,下半年,济南公交将推出虚拟公交卡业务。为方便市民进行绿色出行卡充值,公交公司与统一银座合作,计划于2018年7月底前推出统一银座代理充值绿色出行卡的业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