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职称制度迎30年来首次全面性系统性改革 职称评审打破“天花板”“一刀切”

2018-04-24 08:10: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张春晓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省职称制度进行30年来首次全面性、系统性改革,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总要求和“路线图”,推出25项具有高“含金量”的改革措施。这是记者从4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据省人社厅厅长于富华介绍,2016年人才统计显示,我省有专业技术人才514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4万人,副高级职称41.1万人,中级职称165.3万人。《实施意见》共有六大创新点,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鼓励创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制度体系,破解“天花板”问题

  目前,我省经济、统计、工艺美术、实验技术系列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评到副高就“到顶了”,专业类别设置也较为笼统,新行业、新专业需求未能充分体现。

  针对这些问题,这次改革进行了三方面创新:一是健全职称层级设置。对未设置正高级的系列,设置到正高级,补齐部分系列职称层级设置的“短板”。二是完善职称专业类别设置。各设区市和行业主管部门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设置有关专业类别,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开辟了通道。三是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对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考代评”专业的职称,不再进行职称评审或认定。凡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明确可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取得职业资格,可视同具备相应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创新评价标准,破除“一刀切”问题

  过去,职称评价标准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问题,并把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硬杠杠,造成了评审标准的“一刀切”现象。

  这次改革,在国家颁布的评价标准基础上,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各系列(专业)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的重点归结为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个方面,并健全标准条件动态调整机制,树立了鲜明的评价导向,破除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评价的首位;坚持分类评价、科学考察,对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将分系列修订完善评价标准和条件,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实绩,注重考核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的权重。       

  变职称评审“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

  在评价主体方面,这次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扩大基层和用人单位自主权,其中,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设区市或社会组织,实行事后备案管理;逐步将中、初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县(市、区)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在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开展职称评聘的基础上,探索推动医院、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实行事后备案管理;推进评价主体社会化,部分学会、协会、行业组织以及一些专门评价机构,在经过政府授权后可开展职称评审。

  在评价方式方面,根据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采用笔试、面试、考察、人机对话、教学测评、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手段,运用定量、定性等多种方法,对参评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淡化或不作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侧重考察工作业绩,评审时可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建立起“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

  拓宽参评人员范围,解决“玻璃门”问题

  过去,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不能参加职称评审;已评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再参加其他系列的职称评审。

  这次改革,我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进一步明确:凡在我省企事业单位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关系的专业技术人才,均能申报职称评审;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申报评审待遇;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援外援青援疆援藏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等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再申报评审或报考其他相近系列(专业)同级别的职称;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这些改革举措,解决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问题,扩大了职称评审的覆盖面。

  构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新机制

  职称制度不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前面连着人才培养,后面接着人才使用。这次职称制度改革,着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使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一是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衔接。落实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相衔接的激励制度,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作为职称申报和岗位聘用的重要条件。二是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坚持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实现职称评审制度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用人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对取得相应职称的,实行竞争聘用(任),对不能较好履行岗位职责的,可通过解聘、低聘等方式破除职称终身制。这些改革举措,实现职称评审与人才培养、使用的有机衔接,构建起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强化监督管理,解决“手段单一”问题

  过去,职称评审监管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监督,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这次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在加强职称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职称评审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对自主评审单位的监管;建立回避、保密、过程记录、档案管理等制度,全面实行“四公开、两公示、两报告、一告知”制度,即政策、标准、程序、结果公开,评前和评后公示,评前和评后向人社部门报告情况,评后向社会告知评审结果;建立职称评审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职称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评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下一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改革,迅速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改革任务细化、实化,确保5年内完成全部系列的改革任务,推动职称制度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让专业技术人才尽快享受改革红利,为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于富华说。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 山东有了首条洲际货运航线!比利时至济南直飞

    001.png

    21日晚8时,由比利时ASL航空公司执飞的3V811次航班从济南国际机场上空缓缓落地,标志着比利时至济南的直飞货机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此航班系“列日-济南-列日”洲际航线的货运飞机,是山东省首条洲际货运航线。[详细]

    04-23 08-04生活日报
  • 青岛邮轮母港挺进世界级 靠泊数量年均增长65%

    002.png

    青岛邮轮经济发展指数采用合成指数法,主要指标体系包括青岛邮轮靠泊艘次、游客总量码头岸线、人才、从业人数、地区发展水平等。根据青岛邮轮指数发展走势,可以看出近年来青岛邮轮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2017年指数走势明显上升,充分表明当前青岛邮轮旅游刚性需求巨...[详细]

    04-23 08-04青岛早报
  • 山东省出台19条举措规范发展PPP 加大已入库项目清理整顿力度

    1493868585651798_480_320.jpg

    据山东省财政厅金融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学春介绍,山东PPP规模已经在全国名列前茅,发展规模固然重要,但规范发展更重要。在强化项目库管理上,健全项目“严进严出”制度,从严把关项目入、退库。[详细]

    04-23 08-04大众日报
  • 济南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存在4年的"限迁"政策终结

    ywdf6305947_dzzzz6_1491821484766_b.jpg

    21日,在济西机动车登记服务站,董先生将一辆开了6年的轿车,从东营市顺利转入到济南市,挂上了济南牌照。济西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非鲁A牌照的机动车转入济南分两种情形:一类是变更登记、第二类是转移过户。[详细]

    04-23 16-04舜网-济南时报
  • 两人乘公交时走散 女儿"失联"急坏了八旬老太

    “有位老太太让我帮忙报警,说找不到自己女儿了。民警蔡文生在现场了解到,老人姓徐,84岁,临沂人,女儿李某彩在青岛打工,老人跟女儿住在一起。老人记忆力差,说不上详细的居住地址,只知道女儿的名字叫李某彩,具体是哪三个字也说不清。[详细]

    04-24 08-04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一季度山东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

    记者今日从省统计局获悉,今年以来,全省工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季度,实现产值同比增长74.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4.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增长73.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4.7个百分点,是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详细]

    04-24 08-04大众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