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天花板、破除一刀切,山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六大看点

2018-04-23 16:28: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张春晓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今年1月3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共分8部分25条,力争把职称制度打造成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助推器”。这是记者从4月2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据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于富华介绍,《实施意见》深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总结了过去职称改革经验的基础,并对现行政策进行了全面创新。《实施意见》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一)健全制度体系,解决“天花板”的问题。目前,我省经济、统计、工艺美术、实验技术系列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评到副高就“到顶了”,专业类别设置也较为笼统,新行业、新专业需求未能充分体现。针对这些问题,这次改革进行了三方面创新:一是健全职称层级设置。对未设置正高级的系列,设置到正高级,补齐部分系列职称层级设置的“短板”。二是完善职称专业类别设置。各设区市和行业主管部门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设置有关专业类别,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开辟了通道。三是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对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考代评”专业的职称,不再进行职称评审或认定。凡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明确可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取得职业资格,可视同具备相应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二)创新评价标准,破除“一刀切”的问题。过去,职称评价标准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问题,并把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硬杠杠,造成了评审标准的“一刀切”现象。这次改革,在国家颁布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各系列(专业)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的重点归结为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个方面,并健全标准条件动态调整机制,树立了鲜明的评价导向,破除了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评价的首位;坚持分类评价、科学考察,对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将分系列修订完善评价标准和条件,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实绩,注重考核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的权重。

  (三)创新评价机制,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在评价主体方面,下放职称评审权,扩大基层和用人单位自主权,其中,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设区市或社会组织,实行事后备案管理;逐步将中、初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县(市、区)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在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开展职称评聘的基础上,探索推动医院、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实行事后备案管理;推进评价主体社会化,部分学会、协会、行业组织以及一些专门评价机构,在经过政府授权后可开展职称评审。在评价方式方面,根据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采用笔试、面试、考察、人机对话、教学测评、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手段,运用定量、定性等多种方法,对参评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淡化或不作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侧重考察工作业绩,评审时可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建立起“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革,把“一把尺子”变为了“多把尺子”,职称评价的方式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灵活科学。

  (四)拓宽参评人员范围,解决“玻璃门”问题。过去,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不能参加职称评审;已评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再参加其他系列的职称评审。这次改革,我们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进一步明确:凡在我省企事业单位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关系的专业技术人才,均能申报职称评审;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申报评审待遇;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援外援青援疆援藏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等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再申报评审或报考其他相近系列(专业)同级别的职称;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这些改革举措,解决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问题,扩大了职称评审的覆盖面。

  (五)推动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的相互促进,解决“衔接不紧”的问题。职称制度不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前面连着人才培养,后面接着人才使用。这次职称制度改革,我们着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使用制度的有效衔接,有效发挥了职称制度对人才培养、使用的导向作用。一是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衔接。落实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相衔接的激励制度,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作为职称申报和岗位聘用的重要条件。二是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坚持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实现职称评审制度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用人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对取得相应职称的,实行竞争聘用(任),对不能较好履行岗位职责的,可通过解聘、低聘等方式破除职称终身制。这些改革举措,实现了职称评审与人才培养、使用的有机衔接,构建了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六)强化监督管理,解决“手段单一”问题。过去,职称评审监管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监督,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这次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在加强职称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职称评审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对自主评审单位的监管;建立回避、保密、过程记录、档案管理等制度,全面实行“四公开、两公示、两报告、一告知”制度,即政策、标准、程序、结果公开,评前和评后公示,评前和评后向人社部门报告情况,评后向社会告知评审结果;推行“阳光职称”,扩大社会监督主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人士参与监督;建立职称评审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职称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虚假网站、制贩假证、考试作弊、评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职称评价、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的不法行为。这些监管措施,提高了监管效能,切实做到了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使职称制度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促进了人才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目前我国现有7300万专业技术人才,2016年人才统计显示,我省有专业技术人才514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4万人,副高级职称41.1万人,中级职称165.3万人。许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入选了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山东有了首条洲际货运航线!比利时至济南直飞

    001.png

    21日晚8时,由比利时ASL航空公司执飞的3V811次航班从济南国际机场上空缓缓落地,标志着比利时至济南的直飞货机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此航班系“列日-济南-列日”洲际航线的货运飞机,是山东省首条洲际货运航线。[详细]

    04-23 08-04生活日报
  • 青岛邮轮母港挺进世界级 靠泊数量年均增长65%

    002.png

    青岛邮轮经济发展指数采用合成指数法,主要指标体系包括青岛邮轮靠泊艘次、游客总量码头岸线、人才、从业人数、地区发展水平等。根据青岛邮轮指数发展走势,可以看出近年来青岛邮轮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2017年指数走势明显上升,充分表明当前青岛邮轮旅游刚性需求巨...[详细]

    04-23 08-04青岛早报
  • 山东省出台19条举措规范发展PPP 加大已入库项目清理整顿力度

    1493868585651798_480_320.jpg

    据山东省财政厅金融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学春介绍,山东PPP规模已经在全国名列前茅,发展规模固然重要,但规范发展更重要。在强化项目库管理上,健全项目“严进严出”制度,从严把关项目入、退库。[详细]

    04-23 08-04大众日报
  • 济南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存在4年的"限迁"政策终结

    ywdf6305947_dzzzz6_1491821484766_b.jpg

    21日,在济西机动车登记服务站,董先生将一辆开了6年的轿车,从东营市顺利转入到济南市,挂上了济南牌照。济西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非鲁A牌照的机动车转入济南分两种情形:一类是变更登记、第二类是转移过户。[详细]

    04-23 16-04舜网-济南时报
  • 青岛开展快递市场清理整顿 10余家无证网点被取缔

    截止目前,全市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及分支机构近600家,备案快递末端网点2300余处。已累计开展监督检查74家次,注销了15家企业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取缔了10余家无证经营网点,立案查处许可违法行为17起。[详细]

    04-23 16-04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 青岛地铁出一日票、三日票了!有效期内无限刷(图)

    4月23日,青岛地铁在11号线开通当日同步发行一日旅游票和三日旅游票。票面背面由栈桥、帆船、海鸥三大元素组成,白色与淡蓝色搭配,洁白、明亮,勾勒出青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时尚感。[详细]

    04-23 16-04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