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个民企牵头的"巨无霸",凭啥争"全国第三"

2018-04-13 07:40: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刘志浩 黄翔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央将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先行区这样的历史重任交给山东,是对山东极大的信任,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春节后头一个工作日,山东召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会,并发布《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规划明确了山东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疗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产业。

  “十强产业”具有鲜明的山东特色,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即日起,齐鲁壹点推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特别策划“新动能 山东能”之“十强布局”篇。

  此为第四篇,聚焦高端化工产业。

  人们印象中,山东一向以国企众多,国有经济发达的“大象经济”面目示人,但有一个行业,却是民企撑起了多半边天,并承担了发展与转型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山东地炼产业。

  广义上说,地炼属于化工行业的一种,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中,高端化工居于需要提升发展的5大传统产业之首,将传统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摆在山东地炼人面前的未来之路。

  今天小编就来聊聊山东地炼产业,以及它的产业转型逻辑。

  山东地炼组成“巨无霸”

  要争夺全国第三把交椅

  去年9月27日,一条来自新加坡的消息,在国内石化行业引发巨大震动。

  当日,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主席、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副总裁张留成在新加坡宣布,将注册资本拟定900亿元人民币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公司(山东炼能集团)即将挂牌,就在同一天,山东炼能集团在济南正式注册成立。

  听名字,山东炼能集团俨然是一家“国字号”,但实际上,它是由16家山东地炼企业(民企)联合出资建立,意在优化整合地方炼油企业在原料、物流、资金、产品等方面的配置,实现大资金、大物流,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许多人眼里,石化炼油这样的“高大上”行业基本都是中石油、中石化这“两桶油”的天下,什么时候轮到民间资本“发威”了?

  别急,在其他地方可能是那样,但在山东,情况还真有点不一样。

  数据显示,山东是全国地方炼厂最多的省份,盘踞着超过40家企业,总炼油能力在12410万吨,占到全国地炼总产能的70%,地炼企业的原油加工量占到全国的8%。2016年,山东省地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25亿元、利税318亿元、利润13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1.7%、79.1%、60%,为此有媒体打出了“重磅:900亿元山东炼能集团横空出世,誓夺中国炼化第三把交椅”的标题。

  如此巨大的体量优势,再挟以“抱团”之威,争霸全国似乎指日可待。但有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山东地炼的形成和发展之路来看,想达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

  特殊优势造就“独特存在”

  山东地炼却在“泥泞”中前行

  在全国石化行业中,山东地炼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所谓地炼,是地方炼油厂的简称,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1998年之前我国炼油业全部属于国有。随着经济形势发展,我国对石油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业务重组,加工能力1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被划归了“两桶油”,而百万吨级一下的小炼油归了地方,是为地炼。

  众所周知,凭借东营胜利油田,山东的石化行业始终居于全国前列,以石油为基础,分化衍生出的一系列上下游产业,并跟地方经济牢牢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而在石化行业大调整之后,除了被“两桶油”整合的优质石化企业外,划归地方的那些“小”一点企业,放眼全国,却一点都不“小”,而且很多企业经过承包,越发发展壮大,具有了全国性的话语权。

  凭借此前积累的优势,以及之后的大发展,山东地炼长久以来都占据着全国地炼半壁江山,以至于业内连“地炼”这个专有名词,也成了“山东地炼”的代称。

  然而,如此强大的山东地炼,这么多年来的发展之路,却只能说是“在泥泞中”前行。即便已经强大到如今的地步,却依然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

  为啥会这样?根本原因在它的身份——因为是民营。

  长久以来,我国的能源类资源即便都属于国有企业的天下,想想也是,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容不得半点差池,但这样一来,民企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以地炼为例,尽管山东是全国地炼最集中的省份,但地炼企业却绝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原油可炼,不得不转向价格更高的国产与进口燃料油,这样一来,成本马上“呼呼”上去,产品竞争力岌岌可危。更麻烦的是,即便这种情况下,据统计2014年山东地炼的平均开工率也只有37%,甚至一度跌至20%。

  要知道,地炼行业其实很重要,从其中产出的汽油、柴油、石蜡、沥青等,均是工农业乃至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产品。受到国企挤压,加上税费改革,银行信贷等原因,虽然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拥有强悍的生命力,但山东地炼行业发展始终困难重重。

  渗入地方骨子里

  转型迫在眉睫

  发展如此艰难,为啥还有费劲巴力地发展地炼产业呢?

  虽然山东地炼行业民企居多,但对于地方来说,却往往能起到支柱性作用。

  以地处菏泽东明县,国内炼油规模最大的地方民营炼油企业——东明石化为例,2016年,东明石化入库税金32.24亿元,稳居菏泽第一位,占全市纳税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33.5%。同时,该企业还拥有正式员工7000人,在直接拉动就业方面,作用巨大。

  “东明石化每年有过千万吨的加工量、近千亿元的收入额、过两千亿元的现金流、过两千万吨的物流,近万人的就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带动作用。”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李湘平说。

  企业在变大变强的同时,也在造福着城市。在东明县,随处可见东明石化的“烙印”,与东明石化相关的化工、物流、餐饮等产业随处可见。

  在2017年的山东民企100强中,仅地炼或以地炼起家的企业,就达到26家,占比达到20%强。排名前十的民企中,地炼企业占到4家,分别是东明石化、万达控股(不是大连那个)、利华益集团、京博控股,地炼在整个山东民企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再以山东排名前五的利华益集团为例,走进该集团,映入眼帘的是30万吨/年碳四综合利用、10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联合等项目建设现场焊花点点,塔吊穿梭,各项目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有机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现代中药新药产业基地和高端纺织产业基地等,都是该集团的未来计划之列,而利华益在十二五末的计划,是总产值3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利税100亿元以上。

  你说说,这么重要的企业,这么蓬勃发展的势头,怎么可能说放就放?

  要推动山东地炼的发展,需要转换思路。

  怎么转?其实前面说到的抱团取暖,就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长久以来,山东地炼虽然在全国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始终处于数量众多、布局分散、诉求各异的状态中,不仅在全球市场供销中难有市场话语权,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的比拼中往往溃不成军——宛如大海中整日聚集在一起的沙丁鱼群,看似体量硕大却时常遭到鲨鱼的围猎、被鲸吞蚕食。

  这种情况下,山东地炼的“很空出世”也就不足为奇,结束小散乱,组成大拳头,才更有利于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未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点,其实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山东炼化集团中,除了省内众多民企之外,山东省政府也将通过基金方式以75亿元人民币注资该集团,只参与财务管理、产业管理,不参与日常经营。

  除了抱团取暖打造“巨无霸”型号的企业外,对于山东地炼来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光把眼光盯在“炼油”这一亩三分地上,而是要从从“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转变,引导企业科学规划多元化技术生产路线,提高基础原料供应能力。

  什么叫“油化并举”?

  众所周知,此前地炼主要是提炼初级产品,需要持续不断大量的原料油,产出品不仅品质容易偏低,而且效益也不高。换句话说,处于石化产业链低端,不仅处处容易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产品利润还很低,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困境。

  像其他许多行业一样,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怎么转?对于山东地炼来说,就要像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利用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市场对路的新产品。比如,除了生产最基本的成品油之外,以乙烯、丙烯、碳四馏分、异丁烯等为原料,发展环氧丙烷、丁烯、甲基叔丁基醚等下游化工产品;以气体分离装置提取三烯后剩余的混合碳四、碳五组分及重芳烃为原料,发展市场产销对路的产品。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榨干”能获取的原料的价值,无疑是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砝码。

  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未来山东发展高端化工,要以基地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最终目标,是将山东建设高端化工产业强省,而地炼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至于这个目标未来能不能实现,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志浩 黄翔)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石慧

推荐阅读
  • 绩效+竞争!山东分配3.99亿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

    03.png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财政投入要发挥“急先锋”作用,资金分配要迅速,更要科学有效益。通过“绩效+竞争”的分配方式,充分体现谁的综合绩效好、谁的工作积极性高就支持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的引导作用。[详细]

    04-12 07-04新锐大众
  • 山东引才进入工程化品牌化时代 “泰山品牌”成标杆

    002.png

    省级层面的引才品牌,山东还有“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引才品牌化工程。这些人才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省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的互动衔接,开启市级层面品牌化引才、育才、用才的新格局。[详细]

    04-12 07-04大众日报
  • 济南今年要整治461个老旧小区,惠及10万余户居民!

    45.png

    11日,济南市房管局发布《济南市2018年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实施方案》,今年,济南将整治改造461个老旧小区,涉及10万余户居民。对2018年之前已完成的老旧小区整治改造项目,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详细]

    04-12 08-04齐鲁壹点
  • 青岛获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 今年开工300万平米

    010.png

    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美好置业集团,计划共投资18亿在即墨、胶州建设三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生产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预制构配件。装配式建筑的绝大部分构件部件都是在工厂生产的,现场湿作业很少,能大大减少工地的扬尘,城市的空气质量会更好。[详细]

    04-12 07-04青岛新闻网
  • 济南次中心新东站片区咋建?社会各界代表建言献策

    新东站片区作为济南城市次中心之一,其规划和建设备受瞩目。去年11月,齐鲁晚报举办了“势起·新东站”论坛,此次“活力·新东站”论坛是“新东站”系列论坛的第二站,随着片区建设的推进,我们还将举办系列论坛,持续关注片区发展。[详细]

    04-13 07-04齐鲁壹点
  • 刘家义到德州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以改革创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4月10日至12日,省委书记刘家义来到德州市,深入到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企业和学校开展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详细]

    04-13 07-04新锐大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