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11/28海报新闻
李文洁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东营报道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于2021年1月由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今年2月18日正式揭牌,是山东省首个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省属公办本科的高校。学校现有主校区和师专校区两个校区,教职工596人,在校生9456人,设有石油工程学院等7个教学院,石油工程等3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自2月18日揭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和东营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各项事业平稳起步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本年度共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74人,聘用多名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知名高校教授,博士学位教师实现了数量翻番;在徐春明院士团队引领带动下,国家级科技平台——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等一批高层级的教学科研平台已进入实质化运行阶段,学校科研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新生录取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均实现较大突破,省内录取最低分在山东省公布的46所公办高校(校区)中排名43位,省外录取最低分位次较去年也有大幅度提升。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留鲁率分别达到91.1%、83.4%,稳居省属本科高校第一梯队。
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发展实际,明确了“建设石油石化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立了“高端、特色、开放”的发展思路,坚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石油石化能源行业需求,全力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积极争取多方办学支持。主动加强与省教育厅、东营市、胜利油田的沟通对接,争取多方资源支持,凝聚发展合力。在省教育厅支持下,学校事业单位法人证办理、机构人员编制核定、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建等工作顺利完成。近日与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多次沟通对接,推动山东省教育厅、东营市人民政府合建事宜进一步走深走实;在校园规划、资金项目等方面积极争取东营市支持,东营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并成立服务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投入4.26亿元专项资金,对餐厅、宿舍及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大幅提升;相继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不断深化在学科建设、师资培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加强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人才、科技核心办学竞争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步伐,充分利用东营市引才政策,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主动落实人才待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统筹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全力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积极探索校地企“共引共育共享”新模式,与石大胜华联合启动“石大胜华学者”招聘,聘请清华大学盖国胜教授、山东大学苑世领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周红军教授等多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致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推动优势学科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山东省“持续加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部署要求,瞄准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技术急需,加快推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高层级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以质量和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成果管理机制,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主动服务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深化与胜利油田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攻关,加快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出了一批可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高质量创新成果,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截至目前,本年度获批高水平项目4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项。
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对接东营市发展战略和优势产业,聚焦能源行业转型方向,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凝练学科特色优势,迭代学科结构体系,集中优势力量突出抓好石油、化工、智能制造等骨干专业群建设。深入研判国家能源战略和“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申报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积极在生物医药、盐碱地综合利用、数字经济等潜力领域以及绿氢、绿电等未来产业进行学科布局,构建起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全面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依托东营市产业资源优势、胜利油田驻地优势及区域内行业技术优势,优化顶层设计,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各领域。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以省级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为标杆,积极推进智能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学院集群建设,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等“三融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起紧密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及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社会和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着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健全油地校深入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路径,促进学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地方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深化拓展与海科、垦利石化、利华益等周边龙头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共育共享方面开展深入、全方位合作,主动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扎实推进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充分聚合社会力量、整合学校资源,形成与各类社会主体协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与东营齐润化工、海科等多家企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资共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齐润化工向基金会单笔捐赠7000万元,创东营市企业单笔捐资助学历史之最。海科集团、垦利石化等多家企业纷纷捐资支持学校发展,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着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随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石油基地,战略地位快速提升。学校积极抢抓战略发展机遇,融入国家社会发展大局。
成立服务黄河国家战略专班,制定了《主动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徐春明院士及其团队人才技术优势,整合东营市、石油大学和学校资源,积极推进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围绕储能及碳基新材料、绿电绿氢、产业脱碳与CCUS、碳评价、清洁油品及高价值聚合物等研究方向开展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双碳”路径。
牵头筹备成立了“黄河流域双碳行动高校创新联盟”,联合沿黄九省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系统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共建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切实提升源头创新和前沿技术研究能力、关键共性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致力在智慧黄河、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加快推动建设“绿色低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围绕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部署,积极争取东营市土地、资金支持,将新校区建设与绿色低碳产学研示范区建设一体部署、统筹推进,规划布局“双碳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碳交易中心”和国家级“碳谷”,加快构建“一谷四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业中试和工业应用的有机衔接,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绿色低碳产学研示范区,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责编:李文洁
审核:马宝涛
责编: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