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政教
首页>山东频道>政教

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020

01/10
来源:

青年记者

作者:

手机查看

孙悦津

  网络暴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而产生的一种暴力现象。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等线上媒体对他人实施辱骂和言语攻击等暴力行为,是一种“软暴力”,也可看作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从网络发展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诞生,由于人们个体素质的差异性,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滋生环境和条件,导致了一件很微小事情会迅速通过网络蔓延,最后酿成大事件。这些网络舆论的初衷往往是好的,但一些不理智的言行会使网民的情绪受到煽动,对当事者产生极端的负面舆论评价,影响到其正常的工作生活。
  比如,较早的发生在2006年的“高跟鞋虐猫事件”,众多网民在愤怒之余搜索虐猫者姓名、工作、家庭地址等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言语辱骂。自此之后,网络暴力一发不可收拾,梅根事件、安阳女医生死亡事件,今年10月14日韩国影星崔雪莉自杀事件,背后都有网络暴力的推手。
  因为各种理由各种心态聚集在一起的网络群体通过“人肉搜索”、留言评论、谩骂侮辱等方式给当事人带来伤害。而这一暴力群体中青少年人群占有主要比例,据统计,由网络诱发青少年暴力案件比例已接近青少年暴力案件的一半,近七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网络影响。

一、青少年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来看,青少年时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是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众说不一的舆论面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遇到事件难免冲动,容易被舆论所左右,失去自己的主观判断,误将一些过激的言行为视为仗义执言或者打抱不平。另一方面,青少年缺乏固定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简单不全面,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被不理智的舆论影响而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当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会无所适从,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
  从网络的传播特征看,网络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让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容易降低网络发言时的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德阳女医生死亡事件中女医生因网络暴力自杀,而这时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网民的舆论开始大反转。女医生死了,谁来为女医生的死负责任?泳池内小孩一家成为了“杀人凶手”,13岁的男孩也成了网民攻击侮辱的对象。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对青少年带来了巨大危害,他们不但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是网络暴力的帮凶。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目前尚未健全有关规范和保护未成年人上网权益的制度,因此,青少年上网发表言论的规则意识还远没有建立。比如青少年在网上发表对国家、社会制度不当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涉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言论,以及宣扬吸毒、酗酒不恰当的行为的言论等等,这些或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严重者甚至要承担法律后果。

二、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从近几年的网络暴力案例可以看出,网络暴力不但侵害了青少年名誉权、隐私权,而且对青少年人格养成、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网络本身开放与封闭,现实与虚拟的双重矛盾会导致青少年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无法形成成熟的是非判断力,继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现在很多青少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交流,将自己完全闭塞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因青少年缺乏对网络暴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所以心灵会被其完全腐蚀,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暴力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网络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手段,由于网络暴力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如,因网上与他人发生争执而在现实中斗殴、伤害他人;运用计算机病毒实施电子犯罪,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等等。网络暴力已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既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形成,更不利于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的形成。

三、对网络暴力的监控引导与治理措施研究

  第一,完善相关网络法规,让“网络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规范网络制度,以法律手段制约网络暴力言行。网络实名制的深入实施,能够从源头上限制网络暴力的产生。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应跟上网络违法犯罪手段和方式的变化,真正做到“实名又实人”,为公众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使用环境。
  第二,积极发挥家庭和学校在网络暴力防治中防火墙的作用。青少年网民中很多人还是在校学生,所以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网络暴力防治中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新媒体时代,家长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学习网络知识,熟练运用先进网络工具,对网上一些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暴力内容保有一定警惕性,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阶段的学校都根据年龄特点和用途开设有不同的信息网络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要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媒介素质的养成。不能重知识轻素质,要及时引导和疏导,防治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侵害。
  第三,青少年自律和自我保护是网络暴力防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网络暴力防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青少年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养成自律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在网络上跟风评论不明来源、不明真相的网络信息,不做造谣传谣、人肉搜、恶意诽谤他人冲动违纪违法的行为。
  第四,青少年要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能够使我们更理性、客观的看待世界。青少年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网民,应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媒介参与者。网络平台本身也应积极抵制网络暴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网络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导致青少年心灵的扭曲,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当今推动我国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腐蚀,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势在必行。家校合作,共同监督与教
  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积极的思想意识和人生价、价值观,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发展。
  作者:孙悦津,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本文发表于《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中(总第652期)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