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

枣庄山亭区村民有了“家庭医生”

2011-09-27 05:17:00    作者:李洪川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9月20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葛庄村葛运田大夫的诊所时,已是入暮时分。说起村医葛运田,葛庄村人很自豪。“葛大夫不仅为我们四个村的村民看病,就是枣庄、济南的很多病人也慕名找他看病。”一正陪孩子打针的村民告诉我。
  □ 本报记者 李洪川

  9月20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葛庄村葛运田大夫的诊所时,已是入暮时分。说起村医葛运田,葛庄村人很自豪。“葛大夫不仅为我们四个村的村民看病,就是枣庄、济南的很多病人也慕名找他看病。”一正陪孩子打针的村民告诉我。
  现年64岁的葛运田,1966年接过老父亲的班,成了一名“村医”。“当时在村北,卫生室是借用了村里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那时我们还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赤脚医生。”今昔对比,葛运田感慨良多。如今,前葛庄、后葛庄、玉子山村和葛庄村等四个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而葛运田就成了这个村村民眼里的“家庭医生”。眼前的这个诊所由四间堂屋组成,宽敞明亮,在一间专门辟为药房的堂屋里,葛运田告诉记者:“目前药房里有中药600余种,西药700多种,一般的头痛脑热都能看,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在这里看了病就可以直接报销。”
  看病间隙,葛运田大夫告诉记者:“农村人很老实,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没怎么见过世面,见到医生很紧张,甚至有些惧怕,不敢说话,身体不舒服也不好意思说,在沟通方面,村医有着先天的优势。”
  葛运田说,高血压、糖尿病现在都是常见慢性病,还有关节疼痛、尿路感染、皮肤病、胃病等。此外,老龄化也在改变着村医的工作。就葛庄村来说,目前参加新农合的村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能占到25%,每天的量血压、测血糖、配药、健康宣教等,占据了村医的大部分时间。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热天里,病人一晚上来敲两三次门是常有的事,一个晚上就没法睡觉,现在交通方便了,有大病就直接往大医院送了。”当了45年村医的葛运田笑着对我说,现在村里人对卫生室的依赖确实小了,可对于那些走不动的老人和残疾人来说,村医的上门服务还是很受欢迎的。
  “全科医生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就村医来说,还达不到那个水平。村医虽然不是家庭医生,但现在所做的工作不亚于家庭医生。”葛运田坦言。
  在农村,村医曾经是一份受人尊敬,地位较高,收入也尚可的工作,然而时代的变化,职能的改变,使得村医不再那么“吃香”,而这也是村医“后继乏人”、“招不到人”的重要原因。现在,葛运田最期待的,就是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接下前辈留下的药箱,走上村医的工作岗位。
  “从小在村里长大,就觉得医生是受人尊重的行业,如果单纯为了报酬,我就不会做这个了。”谈及未来,葛运田乐观地说:“我很看好村医这一块,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肯定会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基本医疗,村医的待遇和环境会得以改善。”
  据了解,桑村镇的乡村医生是山亭区较年轻、学历较高的队伍,超过一半已经取得了大专甚至更高的学历,50岁以下的医生有14个,最小的只有30岁。虽然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村医并不会消失,仍然是农村一支重要的预防保健力量。
解西伟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