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

栖霞七旬农民孙茂文六年百万助学

2012-03-26 03:33:00    作者:赵琳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栖霞 农民 孙茂文 助学
[提要] 一个身穿老式中山装、脚踩黑布鞋、一年到头不舍得买新衣的普通农民,一个6年间累计捐出100万元助学款的“富豪”。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身份,奇妙地叠加在烟台栖霞市桃村镇前埠村75岁的孙茂文老人身上。

  □ 本报记者 赵琳

  一个身穿老式中山装、脚踩黑布鞋、一年到头不舍得买新衣的普通农民,一个6年间累计捐出100万元助学款的“富豪”。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身份,奇妙地叠加在烟台栖霞市桃村镇前埠村75岁的孙茂文老人(上图)身上。
  孙茂文一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邻居王玉堂回忆,他曾看到孙茂文的大女儿拿着一块桃酥在地上滚着玩,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已经10多岁的孩子还从未见过桃酥。第一次看见,竟把桃酥当成了玩具。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孙茂文没耽误孩子的教育,“我读书少没本事,连累一家人吃苦,所以再苦再难也得供孩子们上学。”最终大儿子孙成钢取得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小儿子孙成旗则成为南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儿女们学业有成,孙茂文一家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事业成功的儿女们每年都给老人一笔丰厚的养老钱,希望辛劳一生的父母安享晚年。可过惯简朴日子的孙茂文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吃穿享受,他依然省吃俭用,并和老伴商量着怎样用节约下来的钱帮助别人。
  2006年,孙茂文通过报纸了解到栖霞市官道镇小石头小学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简陋。他骑着自行车悄悄到学校,看到孩子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深感焦急痛心。在征得老伴同意后,他决定从孩子们给的养老钱中拿出20万元,捐给学校用于校舍改造。为报答老人,学校把新校命名为“栖霞市第一茂文希望小学”。在参观校舍时,孙茂文发现崭新的校舍中依然摆放着破旧的桌椅板凳,图书室的书册寥寥无几,又当场捐出5000元用于添置新桌凳和图书。
  桃村镇中心小学在校舍新建和改造期间,曾先后获得孙茂文两笔20万捐款。校长王在义回忆起第一次到老人家拜访的场景,至今仍觉得有些“喜剧”。“我眼里的慈善家,都是影视剧里那些坐着汽车、衣着光鲜的企业家,哪里想到是一个穿着旧布鞋、手拿绿色尼龙包的普通农民。”王在义在孙茂文家正赶上儿媳妇给儿子买了双名牌皮鞋,也就几百元钱,老人知道后大发雷霆,说有这钱还不如捐给贫困生。“打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他这个人是对自己家人小气,对困难孩子大方的活雷锋。”
  “捐出第一笔钱后,亲戚朋友中不少人说我傻,可我跟他们说,如果不是因为坚持念书,咱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家里条件改善了,应该帮着更多的困难孩子念书学知识,让他们靠知识摆脱贫困。”孙茂文说。他此后及时了解家乡学校布局调整和校舍建设情况,又接连四次向栖霞市的三所小学共计捐款80余万元。
  在捐资助学的同时,孙茂文老人没有忘记回报家乡。2009年起,他主动给村里捐钱铺路、建文体活动室,还买了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农忙时供乡亲们使用。前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玉涛指着村委会车库里三台拖拉机、一台耕地机、一台播种机和一台联合收割机,自豪地说:“整个桃村镇,也就两个村有这么齐全的农机设备。以前一亩麦子要收一天,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忙完。”
  孙茂文老人多年来坚持捐资助学、回报家乡,得到了儿女的支持和响应。小儿子孙成旗在母校栖霞四中设立了“成旗奖学金”,大儿子孙成刚也在考虑成立基金会,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想到还有念不起书的孩子等待着帮助,我心里就特别着急。以后只要孩子们需要,我还会攒钱捐出去,让他们学好知识为家乡、社会作出贡献,这是我的理想更是我最大的希望。”孙茂文说。
解西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