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扫描
□记 者 申 红
通讯员 张景亮 报道
本报烟台讯 12月2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文明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烟台市再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地市中仅有的两个连续三届全国文明城市之一。17年持之以恒的文明城市创建,终于结出硕果。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要坚持把改善保障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不断提升城市共建共赢水平。”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说。
家住芝罘区福安小区的崔玉臣老人和他的邻居们,切切实实感觉到了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生活变化。“以前,小区里垃圾遍地,设施陈旧,居民苦不堪言。现在看看,绿化搞好了,路面平整了,环境跟公园一样,老老少少走起路来都精神了。”说着,崔玉臣老人不禁竖起了大拇指。生活在烟台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几年城市方方面面的变化。“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是烟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突破口。城市巨变不是一日之功。今年以来该市各级用于文明城市建设的投入达3.9亿元。五年来累计改扩建30多条主次干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4平方米,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创建文明城市,改善民生是根本。烟台市每年实施的为民服务十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十一五”期间,烟台财政用于保障民生的资金达750多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74.2万人。企业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农民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40万人。建设经济适用房12632套,3900多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待遇。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7%,全民健身工程覆盖全市80%以上的社区和90%以上的布点村。
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直观体现。今年烟台在全市广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讲礼仪、做文明人”主题活动,向市民推荐70本好书、50首好歌,举办歌咏、诵读、讲座等活动3.7万场次,切实提高了干部群众文明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深入实施文化大市强市战略,为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达60多亿元。其中投入10.7亿元建设了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