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松高
本报通讯员 鲍永志 林永波
8月8日,由黄海造船厂自主研发生产的“渤海翠珠”号军民通用客货滚装船在荣成下海首航。该船可以直接降落直升机,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装载能力最强的客滚船。作为一家老牌地方造船企业,黄海造船厂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特、专、精的发展道路。他们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滚船订单数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多用途重吊船手持订单数全球第一。
黄海造船厂只是荣成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畅通引智渠道,锻造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
近年来,荣成先后举办了4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和船舶、汽车、保健食品等行业峰会。今年,又进一步转变思路,变“跑资金引项目”为“跑院校争人才”,组织开展了“荣成企业全国百家院所行”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借助上述活动平台,该市与国内外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协议150多项,其中100多项进入产业化和实质性运作,催生了海参机器人、海藻化工工艺调整、海参活性物质提取等一批高端项目,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增添了强大动力。
为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荣成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开通了服务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同时,每年都对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并投入300万元的财政引导资金,对企业的科研项目进行扶持。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荣成市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三年来,高校院所共为荣成培养关键技术人才1200多名,研发转让新产品、新技术960多项,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300多个。新能源汽车开关磁阻电机、高速高能量密度电机、多晶硅切割丝等15个产品科技水平处于同行业前沿。
加大载体建设,促进要素集聚
到荣成经济开发区高端产业园采访,园区规划图上,新能源项目区、精细化工区、科技研发区等板块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荣成市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宏璞介绍:“目前,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引进投资16.8亿元的沈鼓风机、8亿元的电动车产业园等16个总投资71.5亿元的大项目,年内基本填满。”
园区是吸引技术、项目等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荣成市相继启动建设了高端产业园、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规划建设成果孵化中试区、开放实验室、公共检测平台、公共设备研发平台、公共分析平台等创新平台,打造创新成果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搭建产业升级和企业扩张的载体。
荣成市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自有研发平台建设,打造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器和转化器。泰祥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科技大楼,聘请了50多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及技术工程人员,成立了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通过了国家实验室的认证,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18项,主持制订了国内第一个“冷冻调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示范文本”,每年研发的新品种都达十几种以上。
发展高端产业,抢占产业高端
近年来,围绕蓝色和高端产业,荣成逐步培植起海洋生物食品、修造船及零部件、汽车及机械、旅游、港口物流、能源石化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向产业高端迈进。荣佳电机集团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品空白,产品进入一汽、二汽、首汽等12款车型。华力电机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发的高速高能量密度电机,被列入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成山集团多晶硅切割丝项目,全球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价格是普通帘线的十倍。
在依靠技术引领企业走出低端的同时,荣成市还依靠高新技术,着力培植一批单一产品、系列产品的龙头老大,使之成为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和先导影响力的优势产品。目前,鸿洋神的深海鱼油软胶囊系列产品,年产量达到60亿粒,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品软胶囊生产企业;达因制药成为全国最大的儿童保健和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好当家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系列化产品生产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下,荣成正在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