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 辉
通讯员 孙胜山 李 萍 报道
本报威海讯 3月12日,正逢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苑街道闫家庄大集,竹园村的王大爷带着当天新收的几十斤苔菜来到了集上,一上午的功夫就卖了个精光。数着到手的票子,王大爷乐呵呵地说,“10天四个集,俺家小园里的菜随摘随卖,还能卖个好价。一样的小葱,贩子收一捆才几块钱;来赶集论根卖,三根一块钱。”
不光赶集摆摊的农民高兴,周边居民买上新鲜便宜的蔬菜瓜果,也拍手叫好。为了图个新鲜,还有市民专程从10公里外的市里开车前来赶集。外人也许不相信,眼前这熙来攘往、购销两旺的热闹集市,曾差点走进了“死胡同”。
威海经济开发区是20年前在威海市区南部选址建设的,连接城乡的独特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发形成了不少集市,受到城乡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集市逐渐被城市包围,每逢赶集日不但造成交通拥堵,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卫生。自2009年开始,开发区开始对全部27个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涉及11748户,116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将全部回迁完毕。随着拆迁进度加快,原先用于开办集市的大片空地不断被压缩,集市开始向城市主干道蔓延,由此引发的交通和卫生问题更加突出。
与集市问题的逐渐凸显形成鲜明对比,开发区的第三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光便民超市遍地开花,国际超市巨头也纷纷落户:2010年6月,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永旺投资建设的7.2万平方米的佳世客商场投入经营;同年12月,同是世界500强的韩国乐天集团投资建设的3.6万平方米的韩国乐天玛特购物广场开业。除国内品牌外,两大超市巨头在卖场专门设立了韩货和日货专柜,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洋品牌”。
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不少人认为撤销集市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在开发区管委一班人眼中,集市不光牵扯到城市的面子,更关系到市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买上“洋品牌”了,还得让居民吃上“小园菜”,集市不能一撤了之。恰逢闫家庄一处砖厂下马腾出了空地,开发区管委和村集体共同出资数百万元将砖厂旧址改造成了占地45亩的大集,地面全部硬化,修了排污沟,还建了停车场和公共厕所,划定了2000多个摊位。到2011年底,开发区内的几处集市全部统一搬迁到此处,农历每月的二、五、七、十定为集日。在提升改造大集的同时,开发区还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段设立了三处“早夜市”,由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定点定时管理,较好地解决了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