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威海

威海:“创城”只为惠民生

2011-04-20 05:12:00    作者:任松高 彭 辉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不为创城而创城,创城只为惠民生。”威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内在动力绝不在于这块金字牌匾,而在于“创城”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 本报记者  任松高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孙建新 李学波

  “不为创城而创城,创城只为惠民生。”威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内在动力绝不在于这块金字牌匾,而在于“创城”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创建文明城市与每一位市民紧密相关,只有扎扎实实为市民办实事,使市民真正得到实惠,文明创建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持久动力。我们力争把创城行动打造成为民造福的平台。”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说。

      听民声知民意

  春暖花开时节,在威海农村走访,看到一派新景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刷新威海农村的德政工程。把好事办到市民心坎上,威海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许多市民建议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市县两级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入,分期分批对全市2532个村庄进行以清理秸秆垃圾,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和硬化主街道,绿化村庄,亮化干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和2010年,全市完成了698个村的整治,其中400个市级重点整治村,财政投入1.43亿元,带动社会各方面投入2.7亿元。今年又开始了300个村的整治。
  他们开通市长热线、行风热线等市民参政议政信息平台,动员机关干部走千家、访万户,不定期就某一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征集活动等,多渠道、全方位收集民情。听民声不能作秀,叶公好龙式地对待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只能带来市民的反感。威海对来自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不论提出者地位高低,所涉问题大小,以何种方式提出,都认真对待,仔细研究,能够采纳的认真采纳,做到件件有回音。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文明创建活动重点,使创建活动体现市民意愿。

      解民需惠民生

  在文明创建活动中,许多工作牵涉到利益分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威海首先考虑市民利益,力求让市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威海市从2007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所有77个城中村拆迁改造。改造涉及31339户家庭、10万市民,拆迁面积342.2万平方米。在拆迁补偿方案制定上最大程度让利于民,2分宅基地上的4间平房能够换成133平方米的楼房,大多数居民都可以“拆一还二”,房产增值数倍。回迁房建设,要求按高档社区标准设计,周边要全部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公共服务设施要全部配套,力求拆一个旧村,建一个精品小区;土地出让收益,在扣除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后,全部返还给村集体,由此至少增加集体收入30亿元,集体用这些收益为市民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还建设产权归属集体的商业设施260多万平方米,初步测算,
年租金收入可达2.5亿元,平均每个村400多万元、每户近万元。
  以民为本,使大规模拆迁进展顺利,大部分村都在拆迁方案公示期结束后一两天内签完协议,一两周内完成拆迁,当月就开工建设,最晚18个月完成回迁。到去年底,拆迁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已回迁安置2.4万户。城中村改造真正成了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也使城市环境、形象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威海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虑市民之难、体恤民生之艰,始终把市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努力使创城过程成为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的过程。在农贸市场搬迁、海上养殖场清理等工作中,他们都坚持在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市民利益。
  汇民智聚民力
  “威海中心城区70万人口,创城考核总分100分,只要每位市民为城市加0.0002分,创城就成功了。”威海市民代表、文明创城义务讲解员王新志,每到一处就以这个形象的说法动员大家积极投身创城。诚如此言,在创城过程中,威海市认识到,只有动员市民共同参与,让市民在参与中提高文明素养,创建活动才能更有实效。
  他们把提高公众文明意识放在首要位置。把市民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画成漫画,配上评论,在报刊上刊载,在宣传栏里张贴;编印了20多万册市民文明手册,发放到每户市民家中;在城市公共场所、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制作了大量形象的、具有人情味的公益广告,随时提醒市民注意自己的行为文明;开展评选“十佳文明市民”“十大孝星”“感动威海十佳人物”“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活动,先后推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杨正权、全省敬业奉献模范邹树君、助人为乐模范姚洪波等100多位先进模范人物,用市民身边的典型教育市民。
  2007年以来,各类企业和广大市民通过认购慈善基金、“慈心一日捐”等,捐款总额超过20多亿元,帮助了1万多户家庭克服困难、980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由企业和社团捐助的“威高光明行动”“福彩助行行动”“光威助听行动”帮助30500多名残疾人重树生活信心。汶川大地震后,有市民捐出10万元不肯留姓名,市民刘小艳卖掉轿车支援地震灾区,全市累计捐款捐物1.8亿多元。全市出租客运行业涌现出2万多件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拾金不昧金额350多万元。目前,50%以上的出租车挂上了“雷锋车”“敬老助残车”“爱心车”“拥军车”的牌子,成为展示“文明威海”的流动风景线。
  市民的自觉参与让美丽的滨海城市威海魅力倍增: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1%。
李辉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