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宋学宝
早先的潍坊一直临海不见海。为何?一片26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地横亘在潍坊市区与渤海之间。
机遇来自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潍坊全域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且被列入主体城市和主体区连接联动区的重要枢纽,标志着潍坊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崭新的海洋经济时代。
潍坊奔向大海的脚步,从没像今天这样急切。
早在1995年8月,潍坊就试探着往海边进发。他们以潍坊纯碱厂、山东羊口盐场和寿光市大家洼镇为依托,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抓住日韩产业转移的机遇,让昔日人迹罕至的潍北,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化工业基地。
但当时“建区”,看中的首先是诱人的资源:居全国首位、静储量60亿立方米的卤水,探明发现的储量12亿吨的5个含油气区……然而,潍北转变粗放型、资源型发展之路,实现科学发展,是从2008年开始。
潍坊市委常委、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说,那一年,潍坊对滨海发展规划作出调整,将原属寒亭区的央子街道划归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进一步拓展了滨海的发展空间。同时,强化“蓝色、高端、高效、生态”理念,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先行,面向全球公开招标,为滨海开发区确定了“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一城”指建设150平方公里的滨海水城,包含希望城、太阳城、幸福城、欢乐城四个功能区;“四园”分别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海港物流园、临港产业园和绿色能源产业园。
如今,滨海开发区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单纯的海洋化工基地,而是将打造一个与中心城区连成一片,设施配套、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构筑起潍坊“一市两城”发展的新框架。
借力“黄”“蓝”经济,滨海新城产业发展提速,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临港物流、绿色能源、科教创新、滨海休闲旅游等蓝色高端产业形成链式组合发展,依托中海油、中化弘润石化建设项目,一条千亿级石化产业链正在形成;依托潍柴大马力船用发动机项目,一个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崛起;依托潍坊森达美港,形成发展海港物流、加工配送、配套服务产业链;依托华能风电、国电风电和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形成绿色能源产业链。去年,滨海开发区新引进过5000万元项目145个,其中过亿元的95个。
目前,全区在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60个,其中过亿元的145个,过10亿元的15个,过百亿元的6个,协议总投资1500多亿元。
潍北的存量工矿用地和盐碱地,为滨海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空间,具有吸引要素聚集、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但他们坚持宁可让土地暂时空闲,也不让关联性低、与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相背或高能耗、存在环保问题的企业和项目进入,仅2010年以来,总投资15多亿元的7个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和产业规划被拒之门外,全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保持了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
“坚持海陆统筹、全面融入,高点定位、加快起步,集约资源、重点突破,按照‘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带,把中心城区及周边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引领主体,以东南、西南县市组团为两翼,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6个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把潍坊打造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如是说。
累计完成投资1100亿元,配套面积385平方公里,滨海新城的大模样,已在潍坊北部的盐碱荒滩上清晰呈现。这座新城,引领潍坊拥抱大海,拥抱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