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本站搜索:

青岛实施残疾儿童9岁前免费康复 纳入绩效考核

2012-05-04 13:47:00    作者:曹亮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救助服务 残疾人 全部纳入
[提要] 按照《规划》要求,青岛市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0-9周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将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建设50处农村“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资助1000名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改善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大众网青岛5月4日讯(记者 曹亮)今天上午,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今年4月下发的《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了详细解读 。《规划》覆盖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救助服务、教育、就业、扶贫等各个方面。按照《规划》要求,青岛市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0-9周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将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建设50处农村“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资助1000名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改善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据青岛市残联副理事长张志美介绍,规划首次提出了评估指标体系。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20条具体的监测目标,并划分出权重,予以量化,便于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
    规划重点任务是:
    (一)社会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完善落实残疾人参加各项保险的补贴制度,建立对特殊残疾人困难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二)康复救助与服务方面。全面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打造残疾人社区康复“20分钟半径”服务圈,实施一批重点康复项目,为9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逐步实施0-9周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免费供应各类辅助器具5万件,逐步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三)特殊教育方面。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学前2-3年康复教育。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适龄视力、听力、轻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全市健全儿童少年入学率水平。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
    (四)就业方面。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工程”,建设市和区市两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5000人。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普遍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五)扶贫方面。实施“残疾人扶贫功臣”,建设50处农村“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为1万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资助1000名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5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继续实施“阳光安居工程”,改善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六)托养服务方面。推进机构安养、社区托管、居家照料服务同步发展,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市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增强托养服务能力。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服务范围,为1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七)文化体育方面。建立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市级残疾人艺术团,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加强市体育中心建设,完善30处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残疾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达到35%以上。加强科学训练,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九)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无障碍区市创建活动,逐步实现信息交流无障碍,为全市7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法律救助工作。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有效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作用,密切与各类残疾人的联系。
    (十二)基础建设方面。提高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市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支持区、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李润杰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