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滨州两位抗美援朝老战士耄耋之年始相会

2011-09-15 07:35:00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李树升 姜鹤林 1950年 118师 345团
[提要] 李树升回忆说,他18岁参军,22岁就上了朝鲜战场,“1950年10月19日下午渡过鸭绿江,我们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军人。据介绍,李树升康复后调到齐齐哈尔革命残废军人学校任校长,1973年回到滨州,在一家经贸出口公司任书记和经理,直到1991年离休。

▲13日,李树升(右)与姜鹤林(左)见面后,双手紧紧相握。

  文/片 本报记者 张牟幸子

  中秋前夕,本报曾采访滨州九旬老人姜鹤林,请他讲述那峥嵘岁月中的中秋节。谁知,报道却引来意外之喜。滨州83岁的李树升老人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当年战场上未曾谋面,如今耄耋之年相会,二人却成挚友。

  见战友,双手紧相握

  13日上午,在记者的陪同下,83岁的李树升赶到滨州市黄河十路与渤海九路的交叉口处。当记者告诉他,坐在绿化带旁聊天的就是90岁的姜鹤林时,李树升快步走上去,拉起姜鹤林的手紧紧握住,连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你参加过抗美援朝吧?我也是啊。我们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啊,能活着见面真不容易啊!”

  当姜鹤林知道李树升也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战友时,嘴唇一个劲地颤动:“是啊是啊,真不容易啊!”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不放。

  李树升告诉记者,两人不是一个兵种,在战场上没有见过面,但是都曾为祖国战斗过,如今相见感觉“就像亲人一样”。在去姜鹤林家的途中,李树升一直紧紧握着姜鹤林的手,二人互相询问着彼此的近况。

  忆戎马,九死余一生

  在姜鹤林家中,两位老人相互讲述着自己在战场上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

  李树升回忆说,他18岁参军,22岁就上了朝鲜战场,“1950年10月19日下午渡过鸭绿江,我们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军人。”

  在踏上朝鲜的第七天,李树升的部队就和美军开战了。他当时是40军118师345团3营8连的步兵指导员,谁知在当年10月25日第一次与美军正面交锋时就负了伤,随后撤到国内养伤。说起那场仗,李树升很是激动:“那场战役打得漂亮,我们三个团把美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很快就把他们都俘虏了。”

  姜鹤林老人在一旁听得也很高兴。他当年是通讯兵,也是1950年就上了朝鲜战场。“当年在战场上真是凶险,有一次我背着步行机在战场上跑,一个一米多高的流弹就插到我前面不到十米的地上,万幸它没响,不然连骨头都找不到了!”

  约未来,活到120岁

  姜鹤林说,当年上了战场没打算活着回来,结果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了。如今又在耄耋之年见到战友,真是不容易。

  据介绍,李树升康复后调到齐齐哈尔革命残废军人学校任校长,1973年回到滨州,在一家经贸出口公司任书记和经理,直到1991年离休。姜鹤林则在停战后回到滨州,先是在一家制鞋厂当工人,十几年前制鞋厂倒闭后,又回家务农。如今,两位老人均与儿孙生活在一起,得享天伦。

  两位老人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并互留了电话以备今后常联系。离别时,两人相约,如今生活这么好,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我们一起使劲活,争取活到120岁!”

刘宝才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