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香蕉使用的催熟剂。
抓紧时间给香蕉喷洒催熟剂,旁边大桶里就是按照比例稀释好的催熟剂溶液。 (王红妮 摄)
这是刚刚运来还没打开包装袋的香蕉,需要开袋晾一晾。(王红妮摄)
喷完催熟剂之后要将塑料袋封好存放。(王红妮摄)
为什么要使用催熟剂?使用催熟剂对人体有没有危害?生活中还有哪些果蔬可能使用催熟剂?消费者有没有办法进行鉴别?带着诸多疑问,记者17日采访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陈运起。
□本报记者 王红妮
蔬菜栽培不提倡使用催熟剂 催熟的果实营养价值不足
陈运起告诉记者,过去搞早熟栽培、秋延迟栽培,使用催熟剂是为了追求产量、追求效益。早熟栽培是在果实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加快它的成熟过程使其能够提前上市、提高效益,而秋延迟栽培是为了弥补气温下降导致的果实不能自然成熟,以降低生产的损耗。
“通过催熟技术,就可以让不可食用的果实变成可以食用的果实。”陈运起表示,像秋延迟西红柿,虽然个头已经长起来了,但是随着秋季气温的降低,无法自然成熟,扔了也比较浪费,使用催熟剂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但是,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催熟剂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因为果实不是自然成熟的,而是通过人工催熟使它提前转色、变成成熟的,没有达到应有的成长期,因此它的营养成分没有自然成熟的果实积累得多。”
陈运起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讲究食品的外观质量,也十分注重营养价值。
“在蔬菜栽培方面,现在不提倡使用催熟剂,老百姓用得比较少,现在更强调自然熟。”陈运起表示,催熟的果实不好吃,消费者不买账,商贩不卖钱,销量和价格都上不去,另外,现在的设施、栽培技术也能够满足各种作物终年生长的要求,使得每个季节的作物都可以自然成熟,基本不存在无法成熟、浪费等问题。
香蕉使用催熟剂不可避免 很生的水果想催也催不熟
尽管蔬菜栽培不提倡使用催熟剂,但是对于香蕉等南方水果来说,却不得不使用催熟剂。
“香蕉属于异地调果,也就是说把青果从产地调运到异地进行销售,要是等到完全成熟的时候再运输,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目的地早就烂掉了。”陈运起表示,把香蕉从海南、广东等地运输到北方,路上要经过两三天,有些水果的性质是成熟以后很坚硬,这个不要紧,而有些果实在青果期很坚硬,一旦成熟之后就软了,软了就不好运输,因此不可能把成熟的香蕉从海南运到济南来,要是那样的话,运过来以后早就“糊涂”了。
和香蕉一样,芒果的贮运也是这个道理。“芒果也是这样的,运过来也是青的。”陈运起表示,这里说的“青”并不是指完全生的,而是要达到七八成熟,“要是很生了,到了咱们这边也根本催不熟。”
植物激素跟动物激素完全不同 催熟剂对人体的影响有限
陈运起表示,香蕉催熟使用的是乙烯利,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催熟办法。
“乙烯利的用量很小,而且是液体转化成气体后再对香蕉发生作用。”陈运起表示,“实际上,起催熟起作用的是乙烯气体,但是气体是不能销售的,要做成固体或者液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再转化成气体,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乙烯气体,因此,它对果实的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不大。”
记者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注意到,香蕉批发商在加工时,会先向整箱的香蕉喷洒稀释后的乙烯利液体,然后重新将包裹香蕉的塑料袋封好。对此,专家表示,乙烯利转变成乙烯气体后,需要在密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催熟的作用,要是在敞开的环境里,催熟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少人还担心,催熟剂作为激素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对此,陈运起解释说,乙烯利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属于不同的概念。
“植物激素对人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说人吃了催熟的水果以后能早熟,这个观念不准确,但是动物性的催熟,像激素鸡,人吃了以后很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造成提前发育,早熟。”
陈运起表示,过去西红柿等蔬菜的催熟基本上使用的也是乙烯利,用在西红柿和用在香蕉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作物使用的浓度、处置时间不一样,共同之处则在于这些使用都要经过严格试验,“浓度小了催熟过慢,浓度大了催熟过快,药物的浓度、温度都是必须掌握的技术。”
果实自身也会释放乙烯气体 南方的土法催熟就是这个原理
在采访中,来自广东的香蕉批发商罗先生告诉记者,在南方老家,他们也有不用催熟剂加工生香蕉的“土法”,就是在大缸里铺上稻草,然后把青香蕉摞放在大缸里面,在缸的最上层再铺上稻草,最后用盖子盖好,一段时间以后,香蕉也会成熟,只不过香蕉色泽比较难看。
陈运起表示,这种用“土法”加工香蕉的道理是,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本身就会释放出乙烯气体。
“作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本身就会释放乙烯气体,乙烯释放出来以后,不让它挥发,在密闭的环境下,乙烯的密度越来越高,果实就会成熟得越来越快了,这是利用自然加速成熟的进程。”
陈运起说,即使是不在密闭的环境中,在适宜的温度下,香蕉也能成熟,不过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使用乙烯利可以加速香蕉成熟的进程,缩短成熟的时间,同时避免因为时间过长导致的新鲜度降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