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看着拆成废墟的老东门商场。大众网记者 杨春卫 摄
编者按
老东门,是济南人口语中的一个重要地标。乾隆《历城县志》把城内街区分为“八约”(八个街区),其中,“温字约”包含东门里街、东城根街、苗家巷、高墙后街、北城根街5条街巷。十几年前,位于南北历山街以东、黑虎泉北路以西、大明湖路以北、东湖以南的老街区正是当年“温子约”的核心地带。伴随着老东门商场的拆迁,又一处承载着老济南人生活点滴的建筑永远的存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老东门附近的那些老街也再次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中。
老东门渐行渐远,老字号老街巷唯留记忆
大众网济南12月11日讯(记者 刘明明)日前,有19年历史的老东门小商品批发商场关门停业,老东门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那里的老街老巷现在咋样了”也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话题。12月12日,大众网记者来到老东门区域,去搜寻那些承载着老济南人生活点滴的老街巷、老建筑,去记录老东门带给我们的一些珍贵记忆。
大明湖路拓宽,东门一带老字号已无痕迹
据专门研究济南的专家雍坚介绍,过去,进了东门后,老字号是一家连着一家。入东门往西走几步,便是一家点心作坊,名叫福源成。店铺老板姓滕,老家是华山前王庄的。由于靠近东门,福源成还经历了两次战火。第一次是1928年济南惨案时,日军炮火把点心铺中间的屋顶炸塌,还引起了大火;第二次是1948年解放济南的时候,福源成紧挨着的东门瓮城是落炮最多的地方,西厢房当时被炸塌,后来店铺就关门了。当时,滕大爷为躲避炮火暂时离开了济南,直到1953年才重新回到老东门。1992年拓街时,滕大爷家的前院临街小楼拆除了,前院的后屋那座三开间二层小楼显露在街边,小楼外墙青石到顶,拱券门窗,虽历经岁月沧桑,看上去依然坚固结实。
在福源成西邻,过去是老字号合兴斋酱园,门牌号为东顺城街14号。楼房的屋顶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青灰色小瓦,仰合瓦结构。房子主体是用砖和不规则毛石堆砌而成。整个院落是由北屋、南屋、东西厢房围合而成封闭的四合院格局。据说当时在此居住的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姓邢,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居住在此,而这座老房子亦有百余年的历史。
大众网记者在现场了解到,1992年,大明湖路拓宽,沿街的店铺悉数拆毁,东门一带的老字号已经无从详尽调查。老房子悉数拆除,老住户也都搬走了。附近一位七十多岁的大娘说,听说老住户搬到泺口附近去了,但是具体搬去了哪里她也不清楚。
香椿长成参天大树,90多岁老人盼落叶归根
据雍坚介绍,过去,从大明湖路东首西行,路北依次出现的第一、第二条南北向老街即是东顺城街和北太平街,再往东行100米左右便是前高祥后街和后高祥后街,原来的小东湖就位于原来后高祥后街的北侧。
东顺城街31号原来是一处多进的大四合院,原是朱姓盐商的宅院,有人称之为“朱家大院”。1958年就搬来的老住户孙女士回忆说,这里原来是五进院的宅子,由于文革后的改建,后来只剩下三进院落。朱家大院坐西朝东,门楼做工非常的精致,门楼两侧的门卡石上各刻有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如今,这样的雕刻仅在济南按察司街的一处宅院上能看到。进门的照壁也是济南民居中典型的靠山照壁,做工讲究。更为难得是整个院落还保留有虎座门楼,是济南民居中最具特点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朱家大院还曾作为电视连续剧《武松》的外景地,当时很多街坊都赶来看武松的扮演者祝延平。
北太平街是一条很短的小巷。位于北首的1号院是一处保留完好的二进传统四合院,格局规整,具有济南门楼的典型特点。一进门楼正对的是一个影壁,为靠山内影壁,保存完整,大门旁还有一间门房,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花格窗户。据曾经住在院里的老人讲,原来主人是做酱菜生意,家庭比较富裕,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十几年前,九十多岁的主人和后辈们还回来对此进行了寻访,当看到院落依旧,自己亲手栽的香椿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老人热泪盈眶,说这里就是他的根,等他死后一定要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祖宅的土地里。临走时他还用摄像机把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拍摄下来,说回去做个念想。
小东湖“牵手”大明湖,南北老街难觅影踪
再往西行,便是原来的前高祥后街和后高祥后街。这两条街是由过去的高墙后街分化而成。虽然中间穿插了几座上八十年代的简易楼房,但依旧可以感受到济南老城的传统街巷格局。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清末以来,这里一度成为官僚绅商聚居的地方。前髙祥后街3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传统济南四合院,据上世纪50年代年搬进来住的老街坊讲,这个院落以前是一个道尹居住的地方,现在在墙外还保留有拴马石,但整个房屋建造还比较朴实,没有特别的装饰雕刻,代表了济南民居朴素的一面。如今,道伊的身份和房子的建造年代已经不可考证了,但从深深的院落来看绝非一般人家所有。后高祥后街31号是民国时期历城县长牛某的住宅,是一处典型的民国前期的住宅,后院的正房相当气派,正房三开间,锁皮厅的布局,门前有石柱的前廊,厅前面还设有用来放花用的花台。墙身也用方石砌成,整个建筑高大坚固,用料讲究,建造精细。后来,据说牛家后人曾住在31号的东屋和南屋,后来就搬走了。
东湖是从大明湖分离出来的水域,位于原来的后高祥后街北侧,因形成较晚,明清至民国初年的方志中都不见记载,清末地图上也找不到东湖。2007年,大明湖扩建工程正式开工,使大明湖与小东湖水系相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水系。2009年9月13日,大明湖和小东湖正式“牵手”,成为相互辉映又相对独立的景区。这次改造将原来的东顺城街、后高祥后街和北太平街等一批老街全部拆迁,纳入到了东湖景区内。
如今,东顺城街构成了东湖景区的东侧湖畔,后高祥后街附近修起了鹊华桥,正面数乾隆御笔的“众泉汇流”,反面书“鹊华烟雨”四字。原本只长十米左右的北太平街也被如今的东湖及沿岸绿化带“吞噬”了,再难觅影踪。
时过境迁,老住户都搬走了,附近散步的老人对于这些老街的印象也都十分模糊。在趵突泉北路和大明湖路交叉口的交警也不记得这些老街原来的具体位置,说不出这些老街上的老济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