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村民抬着4个小时的劳动成果——约40斤海蛏走出滩涂。
文/片 本报记者 张晓鹏
辛安镇南丁村的前身是个晒海盐的小村子,有500多户人家。村子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滩涂与海。此处离烟台海阳市市区约25公里。每逢秋末冬初涨潮时,海水带来了大量的海蛏苗,白白嫩嫩的海蛏(chēng)苗在滩涂的泥沙中“生根发芽”。
随着滩涂大面积地被个人承包,海蛏不菲的价格让不少当地人望而却步。于是,每逢冬季海蛏收获的季节,滩涂上便会出现一群跟随着潮水涨落的挖蛏人。
正月初五(14日)早上,气温低至-5℃。不少放假在家的人还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气氛里,69岁的宋建康却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圈坝阻挡潮水、清理积水、找海蛏眼、弯腰开挖……
宋建康和他的伙计们重复着简单的动作。“伸伸手都冻得慌,可就是这个时候海蛏价格卖得贵,工钱多。”穿着连体水裤的宋建康说,“今天温度不算低,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时候照样干。”
宋建康是地地道道的南丁村人,挖海蛏近40个年头。“以前这个时候的海蛏一斤大约17元钱,今年价格不错,能卖到20元钱。”
海蛏在成长过程中会钻到滩涂下面四五十厘米深处,只在表层土留下一个个小拇指粗的圆形气孔,所以每一个气孔下面都至少有一只海蛏。当年生的海蛏子是新海蛏,外壳较薄,壳的颜色较黄;生长一年以上的海蛏子是老蛏,外壳厚且颜色偏暗,老蛏的特点在于肉质更加厚嫩,价格也贵得多。
“挖多挖少,也都不是俺的,俺们只是挣个工钱。”宋建康说,他们是根据每天潮水的涨落决定挖海蛏的时间,为了多挣钱赶早潮,最早时凌晨三四点就得来挖。一天挖4个小时,每人只能收获20斤左右,挖一潮能赚120元工钱。
“这里的海水干净无污染,这些自生自灭的海蛏子纯野生,既好吃又好卖。”承包户宋建科说,挖海蛏子必须徒手操作,戴着手套干起活来不利索,可是不戴手套又很容易被海蛏锋利的外壳割伤。“割伤手倒不算什么,最害怕的是寒潮时海水把手冻伤,那就麻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