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市强民富、宜居文明新莱州 还得加大力度破解短板难题

2017-02-27 17:16:00 来源: 大众网烟台频道 作者: 孙毅

  当经济发展逐渐走上平稳的快车道,整个城市的发展需要遵循怎样的理念?

  过去的五年,莱州的发展有目共睹。这五年,莱州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立足打基础、利长远,突出重点,积极作为,以重点工作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深入开展,为莱州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逐年递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五年总量超3300亿元的“莱州速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第32位的“莱州高度”;滨海起步区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土地收储20平方公里,莱州港建成黄河三角洲区域首个10万吨级泊位的“莱州力度”,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的“莱州亮度”……莱州,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奔跑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

  如今,莱州有了更高的目标。2月25日,莱州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莱州市代市长由如林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莱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烟台市和莱州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三五七”总目标,躬身践行“五大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精心打造“五型城市”,全面建成市强民富、宜居文明的新莱州。

  市强民富、宜居文明,这不仅是莱州未来发展的目标,也是莱州政府对莱州人民的庄严承诺。

  要发展,必须破解短板难题。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莱州必须面对: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及违法占地、违章建设整治压力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问题就是导向,就是努力方向。应该如何努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只有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汇聚起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三五”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普及全国,成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这其中,环保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跳不出“GDP至上”的陷阱,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财政收入有靠,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惜出台牺牲资源环境的土政策,让污染企业大行其道,成为备受呵护的“香饽饽”。但在头上雾霾久久不散、生态文明成为普遍呼声的今天,环保再也不能是一种软约束,而应成为硬杠杠。

  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既不能‘缘木求鱼’,离开经济发展抓环保;也不能‘竭泽而渔’,脱离环保搞经济发展,要走好发展与环保的‘平衡木’。必须严格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多赢局面。要积极适应城乡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从群众最关注的生态环境抓起,统筹推进镇村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宜居文明水平。

  对此,莱州人的目标很坚定而详实。

  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个针对环保问题的禁令掷地有声:对到期石材矿山坚决不再审批,对不达标废塑料加工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坚决不上污染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莱州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从更深的层面看,要让环保权力硬起来,还需要更多制度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干部考核机制也作出了调整变革,坚决打破“以GDP论英雄”的错误导向。“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治理污染,就得靠“通电高压线”般的制度设计、靠零容忍的坚决态度、靠动真碰硬的铁腕执行,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呼吸,守护我们的家园。

  势不可违,时不可逆。未来莱州的增长之翼,一面是坚决保增长、保就业,坚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另一面提质增效、保生态护民生。两面相得益彰,生态环境越好,增长越稳健。“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让发展惠及每一个普通人,这样的GDP才是贴近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大众网评论员 孙毅返回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