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油果:“挨刀割下油锅” 饴糖化稀终成果

2015-11-06 15:16:00来源:大众网莱芜频道作者:亓秀宝

  莱芜背影(36)莱芜油果:“挨刀割下油锅” 饴糖化稀终成果

  编者按         

  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莲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是非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媒体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当地,弘扬精神。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将化好的糖稀随着手在面粉中均匀的搅拌,将面和好备用(记者 亓秀宝 摄)

和好的面饼要用擀面杖摊开均匀,方便切块时板正(记者 亓秀宝 摄)

摊好的面饼用刀均匀切块(记者 亓秀宝 摄)

切面坯(记者 亓秀宝 摄)

切好的面坯摆放好准备下锅(记者 亓秀宝 摄)

用传统的土灶熬油,使油温达到110℃(记者 亓秀宝 摄)

面坯入锅(记者 亓秀宝 摄)

不断搅拌使油果过油均匀(记者 亓秀宝 摄)

油果出锅(记者 亓秀宝 摄)

  文/片 大众网记者 亓秀宝

  莱芜油果历经数百年的历史,目前依旧是很多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爱不释口的糕点,在年长市民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回忆,尤其是经历过困难时间的人们,对其更是垂涎三尺。莱芜油果在莱芜及周边地区又被称作“蜜食”,是走亲馈友的佳品,尤其是莱芜王家油果更是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据王家油果传承人王玉蓉介绍,“王家油果”源于北宋年间,当时叫“蜜三刀”。史料记载: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糕点,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王家油果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王玉蓉在老师王新广的指导下,掌握了“油果”制作技艺,“千层马蹄黄”也已经成为莱芜油果美食品牌,历经了几百年的雪雨风霜,经过王家近几代人的不断考究和发展再一次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油果的制作也逐步得以还原,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很难再重现最初古老的制作技艺。

  油果的制作据王玉蓉的考证发掘,使其得以还原,也是通过她的展示,让记者和旁观者再次见到了在莱芜农村都已经不多见的灶头、耳锅、笊篱等老式器具。王家油果种类有十几种,例如:千层马蹄黄、正反对比双结扣,双层单结扣、层层酥、节节黄等等。 “油果”入口劲道,有松、脆、酥、爽的感觉。无论食用多少后嗓子从无异样感觉,而且腹中舒服,让人爱不释口。从做原料上看:雪野“油果”选用上好小麦头揽子面,用细箩箩出。糖稀是纯正白糖和麦芽糖熬制而成。蜂蜜是纯正的本地蜂所酿出的蜜,发酵剂用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陈麯,油是上好的纯花生油。从制作工艺上看,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方法,烧油锅用榆树枝,据说这是有严格要求的,不然产出的产品香味不佳也不足。

  莱芜王家油果的制作方面尽量多的保存着老式方法,将红面面粉过筛后开窝,倒入米稀,加入化水小苏打拌匀。加入色拉油拌匀,搓至无颗粒状,充分乳化拌匀后和四周面粉揉匀,醒发20-30分钟。把皮面三种料拌匀,揉透成筋性面团,稍醒。把皮面和红面擀成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在皮面上刷上冷水刷毛放红面底下粘合,把红面表面刷毛,撒满芝麻,擀成约0.7厘米厚的长方形,用刀切成4cm宽长条,再把长条切成3cm的小块。稍凉待炸。

  浆的熬制是蜜食制作十分关键的一步,它决定着蜜食的成色和口感,在制作时,王玉蓉把水烧开然后放入糖,熬化了大约半小时,王玉蓉说温度要到110℃最好,熬好之后放入米稀,继续熬至110℃,加入提味的料,充分拌匀,停火冷却至90摄氏度。最后,王玉蓉将油果生坯放在漏勺中,炸至金黄色捞出,放入90℃的浆中,待油果下沉时,捞出凉透即可。这样,一份金黄色外酥里嫩的油果就制作完成了,王玉蓉告诉大众网记者,她现在从事的油果销售用的都是传统的制作方法,但是也随着先进工艺的加入,让做出的油果更加的可口,王家油果也一直被莱芜市民所喜欢,凭借的也就是王玉蓉所说:“保持传统的味道是最重要的,而传统的味道来自于传统制作方法的遵循和不断改进。”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耿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