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惠民县的武定府衙
记者们在听讲解员介绍“陈三两爬堂”的故事
武定府衙全景图
大众网滨州11月18日讯(记者 卢志强)11月18日下午,"文化滨州"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滨州行采访团来到了惠民县的武定府衙,该府衙已有千年的历史,历经宋、金、元、明、清五代,每代都作为州府的官府使用。
18日下午,大众网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惠民县的武定府衙,该府衙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宋代的古城墙为依托,修建于大中祥福八年(公元1015年),历经宋、金、元、明、清五代,均为州府治所。走进武定府衙,府衙大门上的对联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讲解员介绍说,上联"临东海亘清河权衡南北,"说的是武定府的地理位置,东临渤海,清河横贯,是山东北部的屏障。下联"修吏治抚斯民调鼎凝厘"说的是知府的职责,整饬吏治,安抚百姓,治理政务,聚集祸祉。
武定府衙于明朝洪武六年改棣州为乐安州。永乐帝朱棣次子朱高煦叛乱被平定,又改乐安州为武定州,这座府衙就有了"武定"的名称。之所以将代表幸福安康的"乐安"改为了略带暴力的"武定",其实这背后还有一段真实的历史。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为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屡立大功,明成祖封他为汉王,封地在原名为乐安州的惠民,但他一直觊觎着太子之位。宣德元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朱瞻基率领10万大军,兵临棣州城下,平定了欲在棣州起兵谋反的汉王。为了纪念这次用武力平定的叛乱,自此乐安州改为了武定州,寓意以武力平定谋反。清雍正12年(公元1743年),武定州升格为武定府,并设附郭县(惠民县)。
讲解员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陈三两爬堂"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明正德年间的一段传奇故事,江南女子李素萍流落武定州富春院做了艺妓,艺名陈三两,后被商人张子春强买为妾,陈三两誓死不从,告至州衙,知州李凤鸣收受贿赂,强行把陈三两断给张子春,逼其离开武定州,陈三两无奈之下说出了当年在富春院认识书生陈奎,并教成奎读书的往事。知州不信,经试探才知陈三两就是自己幼年失散的姐姐。尽管他知道陈三两是自己的姐姐,仍认为贵不认贱,维持原判,逼姐姐嫁给张子春,离开武定州。恰在此时,巡按大人来到武定州,原来巡按大人就是当年的义弟陈奎。最后,姐弟相认,并将知州李凤鸣削职为民。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现在的武定府衙是近几年才开始修复而来,主要建筑包括中路的大门、仪门、德政堂等,这些建筑展示了当时的知府判案和明代汉王及家眷的后宫生活场景。东路建筑有财神庙、土地庙、同知署、寅宾馆,其中土地庙、同知署、寅宾馆现为渤海老区革命机关旧址,成了学习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初审编辑:王君彩
责任编辑:宋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