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塑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聚焦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

2024

/ 10/01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县域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山东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塑造了一系列新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县(市、区)GDP过千亿元的有26个,过700亿元的43个,超过全省经济总量50%。

  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县域如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9月30日上午,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在济南召开,研究部署我省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深化改革赋能、优化政策体系,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我们出台实施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若干措施等,支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说。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更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孙爱军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县域产业合作、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支持事项。

  从2023年全国千亿县榜单看,上榜县无一不是依靠做大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把握‘强链条’与‘聚集群’两个关键,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龙口市委书记李万平在交流发言时说,龙口市按照“六个一”模式,绘制产业图谱,优先保障土地、资金、算力等要素,重点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形成1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

  同样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威海市引导各区市、开发区构建特色化、差异化、互补型发展格局。“各区市、开发区分别确定1—2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环翠区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文登区汽车机电、荣成市电子信息、乳山市海上风电、高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等均已形成规模,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威海市市长孔凡萍说。

  创新方法招大引强

  招商引资靠拼资源、拼投入、拼政策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创新方法路径、招大引强,成为会议关注点之一。

  在济南市历城区委书记张军看来,“怎么招”“谁来招”,关键是要冲破思维定势。历城区通过“按图索骥”链式招商,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碳化硅等6个产业链条,在生物医药领域引进国药等30余家重点企业。“我们用好市场逻辑,动员社会力量,四大主导产业招商专班、经济部门、开发区、区属平台、驻京沪深联络站协同发力,一体化推进招商。”张军说。

  开发区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省商务厅厅长陈飞表示,将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立足开发区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全球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引外资力度。

  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强县和弱县差距较大,是制约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之一。聚焦解决这一问题,此次会议印发了《关于支持强县产业帮扶弱县推动跨越提升的若干措施》,由经济强县与GDP排名后10位的县(市、区)进行结对,重点开展产业帮扶。

  “2016年以来,西海岸新区先后与菏泽定陶区协作帮扶,与济南明水、聊城高唐开发区合作共建,优势互补、互惠互荣,推动产业协作走在前列。”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

  发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县域是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也才能更好拓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以片区为主要着力点,山东加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菏泽市委书记张伦表示,菏泽立足9县区全部是产粮大县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让农民变工人、扶贫车间变致富车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8年居全省第1位。

  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创造。“我们将坚定这个路子走下去,统筹片区布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排好队、分好类,从群众感受最切实的人居环境做起,探索形成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板体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

  与会人员表示,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新形势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富民新产业,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快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责编:

审核:王云峰

责编: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