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06/29大众网
满倩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郭由 菏泽报道
麦收过后,74岁的王绪银整日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在村里挨家挨户搜集老党员、老革命的资料。
在这之前,王绪银生活的菏泽市单县徐寨镇李古洞村并不起眼,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更是鲜有人知晓。
身为村里曾经的大队会计(后改称村文书),王绪银小学六年级高小毕业,一直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他在村里担任过生产小队队长、青年书记(即现在的团支部书记),还干过村里的信贷员,连续辅佐村里五任村支书。如今,王绪银退休不离岗,依然忙活着党建、扶贫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
“你为村里忙前忙后,村里又不给你发工资,你到底图啥?”常有人这样问他。
王绪银腾地一下挺直腰板,提高的声调里打着颤,“我1984年入党,1985年转正,党龄36年!我是党员,理应起带头作用……”
王绪银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抓紧时间上门走访,用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些已经被村民遗忘的老战士,和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
74岁的王绪银,党龄36年,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些已经被村民遗忘的老战士。
93岁的刘根瑞,党龄67年,也是村里党龄最长的党员。当听到儿子代为讲述战争年代他所经历的过往时,他紧闭双眼,老泪纵横。
党龄67年!他是村里党龄最长的党员
93岁的刘根瑞,1954年入党,党龄67年,是村里党龄最长的党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华战火很快烧到了李古洞村,村民受到残酷迫害。1939年春,中共地下党联络员杨作磊假装逃荒来到此处,建立了徐庄中共地下联络站,并在村里发展党员,不断壮大抗日战争的武装力量。
杨作磊是刘根瑞的表哥。刘根瑞的母亲是当地妇救会的会长,1940年左右入党,负责着地下党员的饮食起居。
当时通往村外的路口都被日本人封锁了,受家人嘱托,十二三岁的刘根瑞担负起给村外八路军送信的任务。母亲将信藏在刘根瑞的裤脚里,拿针线缝死,并叮嘱他无论如何都要把信送出去。
走到村口,面对鬼子盘问,刘根瑞临危不乱,摇着手里的酱油瓶子说要去打酱油,鬼子见他一个小孩也没起疑心,放行时只催促他“快去快回”。表面看着镇定其实心里也有些害怕的刘根瑞,一手握紧瓶子一手提着裤子,头也不回一口气跑出村外五六里地,将信送给了杨店楼子的共产党员。
不幸的是,八路军部队在北撤时,刘根瑞的母亲被敌人逮捕。在被押往县城监狱的路上,裹着小脚的母亲走不快,一路遭到敌人毒打。即使在监狱里被折磨成了皮包骨头,也没向敌人吐露半个字。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根瑞在单县张家牌坊粮食运输公司担任站长,一直干到1981年4月离休。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根瑞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现在已经不能正常表达,连站立行走都困难。但是当他听到儿子刘存华向记者讲述他和母亲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过往时,他佝起背坐在藤条椅上,紧闭双眼,老泪纵横。
86岁老党员李庆训,党龄63年,他家床底下就有一个地道口。图为李庆训站在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屋前,与记者挥手告别。
当年挖地道打游击的一处地道口就在他家的床底下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寇对湖西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大“扫荡”。1942年,为了有效抗击日军,杨作磊等人决定带领村民广挖地道。从庞庄到李古洞、徐庄、前枣园、后枣园、再到张庄,地道越挖越深、越挖越长,逐渐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下堡垒。
直到今天,这些村子里仍能寻到多处地道遗迹。其中有一处地道口,就在86岁老党员李庆训家中堂屋东间的床底下。
李庆训小时候是儿童团团长,平日负责在村口站岗放哨。1943年,李庆训8岁,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他亲眼看见鬼子抓鸡。有一天他在村里玩的时候,突然遇见一个叫罗顺环的地下党员,当时5个国民党特务端着刺刀正在四处搜查。李庆训赶忙将罗顺环拉进一个地道口,让他躲进去后又在地道口上铺了些粮草。
此时敌人也跑进了李庆训家中,厉声质问他和母亲,“你家有八路吗?”李庆训连连摇头。敌人找不到八路,便抽出马鞭,恶狠狠地朝着李庆训母亲身上抽打。等到夜里,李庆训悄悄给藏在地道里的罗顺环送去两个窝窝头、两个鸡蛋和一壶茶水。
新中国成立后,李庆训担任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生产队大队长、民兵连长,他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再回忆起战争年代,他只是感慨,“小鬼子太狠了”。
6月23日晌午,烈日当头,当王绪银和记者赶到李庆训家时,老人正一个人坐在盖了有70多年的土屋里,准备切菜做午饭。堂屋东间,一台大背头彩色电视机里正播着新闻,床底下地道口处封起的土泥地凹下去一大块。
李庆训乐着说,“没想到自己能活到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一定还会再过好几百个‘100周年’。”
已病故8年的张新民,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他1948年2月入伍参军,直到1955年复员返乡。
88岁的李彭氏,第一次当着儿女的面唱革命歌曲。她嘹亮的嗓音,铿锵有力的声调,让儿女们忍不住潸然泪下。
送亲人上战场
王绪银时常在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是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还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
然而,在王绪银眼里,李古洞村还有许许多多不是党员、却胜似党员的群众。
比如已病故8年的张新民,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面对记者镜头,57岁的大儿子张西领,很难从支零破碎的讲述中完整地拼凑出父亲的戎马一生,只能从老证件和几枚勋章中窥见父亲年轻时的英勇奋战。
“1941年在家放牛,1942年逃荒,1945年当儿童团团长,1948年2月入伍参军,他从华东军区通信员干起,先后担任过警卫员、志愿军战士、侦察连战士、侦察连副班长、战炮连战士……”解放战争结束后,张新民回到家中,老母亲死活不同意他再远赴朝鲜,但他毅然决然重上战场。朝鲜战场,他腿上挨了刺刀,脑袋被弹片崩了窟窿,依然拼死作战。直到1955年,张新民复员返乡。
张西领坦言,“并没觉得父亲有多么了不起,因为父亲自己也没觉得了不起。父亲个性极强,他认为国家危难之际就应该出这份力,他说我不出战,谁去赶跑侵略者,让全国人民过上安稳日子呢?”
在王绪银的笔记本里,有一张纸上是他手抄的歌词,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参军歌》《十劝歌》《当兵歌》3首歌。这些歌全是88岁李彭氏唱过的革命歌。
李彭氏9岁时加入了姊妹团儿童团,那时候八路军到村里教孩子们学唱歌。时至今日,她依然清楚地记得,每当村里送青年人上战场时,妇女和孩子就组织在一起,流着泪、唱着歌,目送他们远走他乡。
采访时,这位耄耋老人第一次当着儿女的面,开嗓唱歌,“八路军保护根据地,对待咱们有恩情,咱们的队伍咱们干,我不当兵谁当兵……入伍参军多伟大,胜利以后我回家,胜利以后我回家……”
这嘹亮的歌声,让她沉入回忆中,想起了一家老小在战争年代受苦受穷、饿得没饭吃的情形。
王明贵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今年103岁(图左)。老人曾在淮海战役后方抬担架、救伤员。
103岁老人想入党
王明贵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今年103岁。在他家门口南边不远处的一块背阴地里,就是一个地道堡垒。
提起地道,王明贵二话不说,拄着拐棍就走出了家门,来到道路中央,指着那块坑坑洼洼的背阴地,敲打着地面,“就是这里!”
老人回忆,当年挖地道之前,村民还有些疑虑,害怕房子塌了。但是八路军告诉大家,挖地道不会塌房、还会救人,鬼子来了,村民就能躲进地道里。于是,全村的青壮年全都加入到挖地道的队伍里,仅用三个月就挖成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30岁的王明贵举手报名,奔赴战场后方抬担架、背伤员。有一次,他在战壕里往回抬送伤员时,一枚炮弹正好从他耳旁穿过,碎片击中了他的左手腕。他只好放下担架,咬着牙背起了伤员。
战争结束后,解放军问村民要不要回家,可以将他们送上船。王明贵他们这群人,没一个说要走的。
历经百年风雨,老人的身板依然硬朗,还能骑着三轮车载着不到3岁的重孙四处溜达。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长寿秘诀时,王明贵说,要多吃窝窝头、多喝糊涂粥,还要不挑吃穿,乐观豁达。
当记者问王明贵现在想不想入党时,这位103岁的老人回答地铿锵有力,“想!咋能不想?!”转而,他又泄了口气,“可俺年纪忒大了吧……”
1993年出生的李全徽,大学毕业后返乡,现在是徐寨镇万庄村党支部书记。
毕业大学生返乡干党支部书记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从单县徐寨镇走出去的年轻人想要返回家乡,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接续奋斗。
“90后”李全徽就是返乡青年中的其中一员。
在淄博职业学院毕业后,他先是留校当了半年老师,后来又自己创业做了电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全徽,始终觉得在外漂泊的日子不踏实,加之父母一心盼望他能回家,权衡再三,李全徽终于下定决心,那就回到村里好好干。
李全徽现在是徐寨镇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起初刚接手这份工作时,他也打过退堂鼓:在外打工一个月8000元,在这里当村干部一个月1500元,况且村民嫌自己年纪小,都在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家都在嘀咕,李全徽到底能不能带好这个村?
越是这样就越想证明自己。刚结婚没几个月的李全徽,一心扑在了新村建设上。这段日子以来,他基本上每天晚上12点多才能到家,凌晨4多钟又要爬起来盯着修路、架桥、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他的带领下,4个不到40岁的青年组成的新村委班子,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致富,赢得了认可。
单县徐寨镇党委书记李兰峰告诉记者,镇里通过从返乡创业、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培养优秀青年,将他们纳入入党积极分子,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不仅大学生回来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的党员们也来了。
去年10月以来,山东全省选派了9078人,组建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深入扎进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工作。
站在田间地头,工作队李古洞村工作组的李同义向记者介绍,工作组入村以来,走访党员60人、农户360户700余人次,排查化解矛盾问题8件。根据规划,未来村南将大面积种植果园,发展采摘旅游;村西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在新复垦的地里种植以艾草为主的中草药;村东是1000多亩地的小麦、玉米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村北就是新村建设,社区建设现在基本完成,村民下半年就能搬进新房。
走访结束后,王绪银回到家中,坐在餐桌前,戴上老花镜,提起笔来继续书写村里的故事。
在这个老文书眼里,村里的这些老党员、老革命一辈子默默无闻,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鲜为人知,他们讲不出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情怀、责任与使命,但他们一心向党,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责任编辑:杨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