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 中集来福士挖掘新动能绘大海洋产业蓝图

2018-05-30 16:1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逯禹涵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与记者面对面交流

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模型

  大众网烟台讯(记者 逯禹涵)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可在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进行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能够为游客提供海钓、吃海鲜大餐的海洋牧场平台,将吃、住、行、游、购融为一体,让人们可脱离陆地进行生活的智慧海上城市……这是位于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来福士”)为智慧海洋建设绘制的产业蓝图。

  从缺技术、缺人才、没经验的传统造船厂成长为今天拥有诸多“世界第一”的国内领先海洋工程企业,中集来福士用40多年生动演绎了大国重器“从0到1”的励志之路。为深入了解这一研发并建造“国之重器”、“民之利器”的海工企业,近日,大众网记者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面对面交流,探寻中集来福士“海工自信”的养成点滴。

  打破国际垄断

  研发国内首座坐底式海工平台奠定基础

  中集来福士作为我国首批七家进入工信部海工装备企业“白名单”之一,已累计交付近40座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国际主流客户订单;其拥有丰富的深水平台设计、建造、调试及交付经验,目前已交付9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我国80%的市场份额。“如今这份成就的源头,应该从2005年开始说起。”滕瑶说自己只是个不善言辞的技术工人,可回忆起多年的拼搏奋斗,依旧忍不住跟记者多说几句。“在2005年之前,深水平台设计建造都是被欧美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垄断的,我国在深水平台设计建造上是一片空白。2005年,中集来福士凭借‘上下船体平行建造、2万吨门吊整体合拢’这一深水平台建造模式革命性创新,一口气承接了6座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还有一批自升式平台和海工特种船,完成了中国企业第一次从国际主流市场成批量承接海工平台项目。”

  据滕瑶介绍,中国的海洋工程其实起步比较早,早在1977年,胜利油田的几位工程师就研发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上钻井平台。彼时中国正处在国际技术垄断且自身被封锁的境况下,研发时工程师们也吃不准平台究竟造不造得出,用不用得好。“1976年前后,工程师们在山东各处寻址建造平台,但鉴于技术挑战大,项目风险高,许多企业负责人都不敢接下这个项目。当时,中级来福士的前身——烟台造船厂觉得烟台适合建造这样一个平台,自此开始了这一平台的制造。”滕瑶说,这一项目在完工后开始顺利运行,渤海湾的第一批海上油田开始由中国的钻井平台进行打井,“这是中集来福士做海工的基础,也是中国踏足海工产业的先锋。”

  自主知识产权从0到1

  老外用40年完成,我们两年搞定!

  在多年的累积发展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实现了从购买技术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关键的核心产品里面,实现了从零到100%的突破,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建造周期和建造工时大幅缩短,走通了深水钻井平台,在这个领域里大展拳脚。谈起这条路上的苦辣心酸,滕瑶一路经历过来,感慨颇深。

  滕瑶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发展快,但基础能力跟不上,所以中集来福士主要走海洋产品引进路线,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彼时油价上涨,能源成为了海工企业发展的瓶颈,到了90年代末,中集来福士将目光转向简单的海洋工程,开始制造海上工程船舶。从2004年开始,中集来福士开始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以前,所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都要依靠进口,都是来图加工、来料加工,我们一直在探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自主研发,自主推进国产材料、配套化设备的运用?”时任技术部经理的滕瑶不甘被国外技术垄断的环境制约,带领40余名设计人员开始了海洋平台研发工作。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7年,我在国际上寻求帮助。老外明确地告诉我说,‘你们还是以来图加工为主吧,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搞的定,欧洲美国整整用了40年才掌握到这种程度’。我回来一传达,大家觉得心里很不平,憋着一口气。那时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六岁,大家都是年轻有干劲的青年,觉得能够解决研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滕瑶说,为给国家、也给自己争一口气,研发团队人员开始消化国际设计、学习他们的流程,同时从国内搞海洋工程、船舶设计的院校招聘了100多位本硕博专业人员,心无旁骛得进行平台研发。“接下来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差不多花了2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滕瑶称,这一成果让大家喜不自禁,但接下来的问题又让众人陷入困境。“那个时候,中国人设计的平台很难推向国际,我们生怕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平台被当成了废纸。当时我们询问集团高层,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于是我们成功地把图纸变成了产品,这一平台在2009年底开工,到2012年底完成了建造,并交付给巴油集团。据对方反馈,我们的平台在全球同类产品中,航速最快,效率最高,在他们使用的同类平台中排第一。就这样,我们的研发团队逐渐建设了起来,也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在这个领域里建立了产业自信。”

  据悉,2010年以来,中集来福士开始陆续交付钻井平台,所交付的平台覆盖了全球主要的产油区,包括海况条件最为恶劣的挪威北海,以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硬件成为当地海域“明星平台”,在全球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这一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培育了一批中国的海工专业人才,为高端海工装备中国制造进行了丰厚的积淀。

  挖掘新动能

  提供大海洋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海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中集来福士担负着改善国计民生的重任,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号召,主动变革,转型升级,在海洋渔业、服务业、油气细分领域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油价低行成为新常态,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恶劣的市场形势,中集来福士牢牢坚守中国海工阵地,延伸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链,通过在钻井装备制造中积累的技术经验与客户资源,以油气产业为核心,由钻井领域继续向生产、船舶管理、拆解和高端修船领域发展,钻采拆结合,修造并举。滕瑶说,2017年5月,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作为最核心装备,在国家成功试采可燃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向全球展示了“大国重器”的实力,助力中国在深远海核心装备领域弯道超车实现领跑。

  “为了支撑好大海洋建设,我们开始把技术用于其他方面,”滕瑶补充道,“首先,在海洋渔业装备上,我们进行了创新变革。传统的养殖方式污染环境,原来在深水装备上的投资高而且技术达不到,一直是个瓶颈。近两年,我们不断研发制造适合中国海域的深海平台、智能网箱和养殖工船等海洋渔业装备,交付了十几座自主研发的海上牧场,不仅做好了产品,还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海上牧场的标准,这对现代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山东省海洋渔业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助力。”滕瑶还提到,在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上,中集来福士也做出了成效。滕瑶称,鉴于各个国家、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用地受到了一定制约,中集来福士便把平台设计经验研发用到了近海结构物的设计上,例如用于游船、游轮等。“我们研发的高端海洋平台具有很好的人机友好性,”滕瑶举例说,“例如在高铁上,桌子上的硬币是不会倒的,同样的,在10级风左右的状态下,我们也可以保证硬币在我们研发的平台上不会倒下。”

  滕瑶还提到,中集来福士还在海上新能源的应用上不断发力,其研发的平台能够很好得为海上的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提供服务。

  创新永无止境,海洋大有作为。与中集来福士共风共雨了多年,滕瑶表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中集团队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管理人员勇于担当、求新求变、包容大度的企业家精神。“‘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哪怕像梦一样,我也不说不能’,这句标语在公司挂了三年,就是要激励我们海工人不断挖掘潜力,创新求变,不断发展。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提升,中集来福士将为大海洋战略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