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生产的墙体板材。 傅学军 摄
建筑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建筑业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再加之,人们不断提高的环境品质要求,也倒逼现行的现场施工方式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尽快转型。与此同时,与国际接轨的工程组织方式的引入以及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深度应用,给建筑业开启着新的可能。
凭借对“大趋势”的准确研判,青岛建筑业率先踏上“谋变”升级之路。瞄准国际主流发展方向,青岛建筑业正在积极探索,从工程组织方式、建造方式到生产方式将全面突围,推动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是“施工总承包”,更是“工程总承包”
一字之差导入全新竞争逻辑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青岛建筑企业迎来了成长黄金期。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已有特级资质施工企业10家,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特级资质是住建部核定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最高资质,标志着企业在资信能力、管理水平、科技力量等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依托强大的实力,这些特级资质企业开始跳出原有的施工“小框架”,向着更长产业链延伸,进一步强化竞争力。
日前,青建集团副总裁刘振龙给数十名同事做了一场以工程总承包为主题的讲座。这是他自己选定的题目,在他看来,“拉长”施工产业链,又好又快的转型工程总承包是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工程总承包是一种国际主流的工程组织方式,指的是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实施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相比于国内流行的以施工总承包为主的工程组织方式,工程总承包覆盖专业领域更多、链条也更长。
“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外运用得非常多,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承接这样的工程,企业面对的环节更多,压力也更大,相应地,项目操作得好,企业的利润也要大得多。”刘振龙告诉记者,为了应对这一场变革,青建多方入手,一方面苦练内功,对内部各流程进行深度整合,强化上下链条衔接,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利用“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平台优势,借力联盟成员勘察、设计等优势力量,携手走出去,在“一带一路”上施展拳脚。
同样具有特级资质的中青建安集团则持续深挖施工主业,打通设计、市政、机电、装饰、幕墙等环节,提供建筑设计、房建总承包、装饰、幕墙设计与施工一条龙服务,打造完整的施工产业链竞争优势。
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助力将为企业转型升级提速。据了解,今年,市城乡建设委将加快构建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建筑业结构体系。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行业和上下游产业延伸,培育全产业链企业。根据国家“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精神,青岛还计划出台配套政策,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深度融合。
“工程总承包是建筑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岛建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引导其中综合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大型企业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还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市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是劳动密集,更是技术密集
数据和“云”正改写施工方式
日前,我市首个建筑业智能体验中心在国信·海天中心工地建成。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的巨大影响。
走进其中,满满的“科技风”扑面而来,占据房间主体的两台呈倒梯形的全息影像展示柜则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四面巨大的玻璃屏幕上,投射出海天中心的整个建造场景,体验者可以360度观看,并点击电脑触摸显示屏切换每个施工建造场景。随着场景切换,不同建筑部位的建设要点也随之显现。
“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将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获取的建筑数据更加高效的使用。利用它来进行施工交底,工人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工程细节,更有效地把控工程精度。”中建八局海天中心项目科技主管王贤向记者介绍,依托信息技术,海天中心项目还打造了智能建造云平台。该平台由六大板块、39个子项组成,涵盖工程施工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作业人员管理、数据监测等,对工地质量、安全、人员等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监管。
海天中心“智慧工地”的背后,是信息技术在我市建筑施工行业的广泛应用。来自市城乡建设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已有超过半数的建筑施工项目引入信息技术,对施工质量、安全、环保、工期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项目,通过BIM的帮助,只用了18个月总建筑面积达21.8万平方米、拥有一座6万人体育场和一座1.5万人体育馆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就拔地而起;在红岛-胶南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中,整合3D打印和VR等新技术应用,使工程数据把控更加直观;在市内三区200个建筑工地,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工程监管高效有序。
以建筑大数据为基础,青岛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建筑云项目。项目以建筑为载体,整合其中人流、物流、车流等多种数据,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支撑,目前,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库。
“青岛每年有数千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生成了大量的数据。城市建筑云将BIM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构建出一个三维的城市模型,形象点说也就是打造一个透明的城市,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项目参与者——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院长杨卫东介绍,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对重点区域进行数据采集。收集而来的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并导入后,建筑云就可以实现对地块的“全掌握”,不仅建筑自身信息清清楚楚,建筑物内部的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也可实现可视化管理,为智慧城市的推进丰富了路径。
是工地,更是工厂
装配式或让“现浇”走进历史
以工厂预制替换现场浇筑,实现建筑施工绿色高效。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内风起云涌发展起来,成为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青岛建筑业同样不落人后,2017年,全市开工装配式建筑超过310万平方米,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的工厂陆续投产。凭借优秀的成绩,青岛被住建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春节过后,荣华建设集团董事长孙涌异常忙碌,预约到他所在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这是一处位于中德生态园内的现代化产业园,共拥有5条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3条和预应力综合生产线、钢筋加工生产线各1条,满负荷状况下每年可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20万立方米,能够满足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按50%装配率计算)建设需求。
“装配式建筑代表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心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则是荣华建设集团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孙涌告诉记者,作为青岛最早的一批特级资质施工企业,荣华建设集团全力投身装配式建筑发展,不仅涉足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建筑材料检测、装配式精装修等多个领域,还计划利用企业在被动房施工上积累的经验,开展装配式被动房研究,抢占行业高地。
在我市,像荣华建设集团这样的企业并不鲜见。据了解,经过多年的推动,青岛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已初具规模,截至去年,全市已建成9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覆盖混凝土和钢结构两大领域,预制构件年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将为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大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产能持续扩充,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同样给力。以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目标,青岛积极行动起来,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到资金奖补,打出一套组合拳。“根据我市的有关规划,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30%。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技术保障、管理保障、政策保障、市场推广保障‘四个保障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搭建生产平台、施工平台、设计平台,推行工程总承包,积极开展成片试点,力争如期完成规划目标。”青岛市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崔武)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日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7部门出台《山东省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等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方案》。按项目参保的,应当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参加工伤保险;项目涉及多个地区的,可以在建设项目施工工程量较多的地区参加工伤保险。[详细]
4月9日,济南市举行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推介会,发起成立总规模不低于2500亿元的基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千亿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文化旅游项目、城市更新改造、招商引资并购六大领域。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和子基金三级联动投资架构。 [详细]
或许是清明三天受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各景区游览时间也相对集中,上午的出游高峰在11-12点之间,下午的出游高峰在15点到16点之间。酒店方面,游客出游更偏爱休闲度假类酒店(35.5%),超过了呼声同样 很高的商务出行类酒店(26.3%)和家庭亲子类酒店(21.1%)。[详细]
2、试乘流程:乘客凭试乘票可进入车站免费乘车,每张试乘票含一张副券,进站回收,车站将安排工作人员在出入口进行检票、引导。2.乘客可在任意车站下车参观,在未离开车站的情况下,如需再次乘车,可通过安检进站继续试乘。[详细]
记者4月8日从市安委会获悉,在全市燃气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工作中,青岛将全面排查整治燃气场站、燃气管线、天然气门站、液化气充装站、供应站、燃气汽车加气站等设备设施安全隐患,重点检查整治燃气用户特别是餐饮用户燃气设施使用安全隐患。3、一旦发现燃气泄漏,要...[详细]
山东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测试于4月9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开测,全省共有15653人报考。体育专业成绩将于5月21日前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询本人测试成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