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大学生回乡创业养猪,给猪安空调,抱小猪玩直播

2018-04-10 07:58: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汶上县南旺镇梁庄村,“小猪倌”梁延云是村里有名的“不听话”。不愿安逸过日子的他,硬是逆着老父亲的意愿回家接手了那两间猪圈。而后,他贷款两百万投资扩建现代化养殖场,不仅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猪圈的模样,还把自家养殖的小猪送上了“网”。

  养殖场里玩直播

  学会给猪喝“下午茶”

  

  汶上县南旺镇梁庄村,在京杭大运河的河畔。4月3日,1985年出生的梁延云正在自家养殖场里抱着一只“萌萌”的小猪,举着手机玩直播。

  作为村里出了名的“猪倌”,梁延云“玩”的东西永远那么新奇,时常让村里人摸不着头脑。“以前看他给猪装地暖、安空调,就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又说是给猪直播?”

  梁延云不在乎,他打开手机里一个直播平台,给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了看他的个人页面,上面写着:“2007年开始养猪,那一年23岁,经历了猪市的大起大落,流行疾病的反反复复……”

  页面的下方,是他发的各种好玩的动图,有小猪出生的、有小猪出笼的,上面还都配有有趣的文字描述,“虽然我才刚开始玩直播没多久,但效果很好,已经有不少外地的养殖户看到后,主动联系我交流经验。”

  他身后是整个南旺镇规模最大的养殖场之一,是他从父亲老梁手里接过来的。3月29日,养殖场正式更名,他注册成立了绿丰农场。两名此时不怎么忙碌的工人,正在养殖场中间的空余土地上,翻土种着什么东西。

  梁延云指着几颗幼苗说:“这是俄罗斯牧草,长成后可以喂猪,就好比是猪的下午茶。”说完梁延云还不忘有些“得意”地补充,这是他通过玩直播从外地养殖户学来的。

  

   也曾一刮南风

  半个庄闻见臭味

  梁延云的“猪圈”,没有污水横流,也没有臭气熏天,每间养殖场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养殖机械设备,就连工人喂猪用的加料机,都能一键启动后自动前行。

  “老喽,这小子弄的这些新玩意儿,我是一点也弄不明白了。”在养殖场东面的一大片麦田里,梁延云的老父亲梁吉月乐呵呵地说着。这个和养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人,现在几乎完全不插手家里的养殖业务,只是帮着儿子打理面前这400亩良田。

  对于儿子的想法,他也曾不解。

  

  2007年,已经在济南一家制药厂工作了4年的梁延云,厌烦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渴望挑战和闯荡的他,一心想要回家接手家里的养殖业。“我爸不愿意,他就想着让我在济南有个稳定的工作,买套房成个家,以后安安稳稳过日子。”

  但显然,已经下定决心的梁延云不想按父辈的意愿这么过下去,“我不能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靠着这句话,梁延云硬是说服了父亲回到老家,先从家里多年经营的养殖场“下手”。“其实我也是啥都不懂,只是偶尔帮着打打下手,再说猪圈里臭气熏天,我呆不住。”回想起刚参与养殖那几年,梁延云也是颇有“成见”。

  他回忆说,过去猪粪都是不定时铲出来,然后堆积到墙外,“到了夏天那味儿没法闻,村里人都说,一刮南风,半个庄都能闻见。”当时想雇个村里人来帮忙都找不到,人家嫌臭、嫌脏,有的干上一天就跑了,最后只能找些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偶尔来帮着打理。

  因为此前对养殖一窍不通,梁延云除了跟着父亲学习之外,便经常天南海北的出去接受培训,“县里经常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每次我都不落下。”时间久了,视野开阔的梁延云甚至还了解到了美国的养殖业,他意识到像父亲这样养猪全靠“听天由命”的老方法,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快就会被淘汰。

  贷款二百万改建

  去年销售额超1000万

  

  梁吉月从上世纪80年代养猪,几十年来都是天冷让猪冻着,天热让猪扛着,饲料直接买现成的,“就是几千年来咱农民的养猪方式,一年出栏也就三四百头吧。”

  直到2013年,已经积累了6年养殖经验的梁延云觉得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他从广东、上海等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学到了很多科技养殖技术,认为这些技术可以引到自己家里来,“我当时核算了下,要扩建新的养殖场大约需要200万。”

  老父亲一听就急了,在他看来,一年赶上行情好挣个十万八万,全家吃喝不愁就够了。

  满怀闯劲的梁延云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他的规划里,养殖场里要安漏粪板、地暖、降温设施、自动加料机,甚至沼气池也要建,“当时我意识到大量的粪便排出来后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然后直接给农田施肥。”所以他成了当地最早实施“土地流转”的人,因为他需要大片的土地来解决发酵粪便的问题。但因为当年多数农村人还不懂什么是“流转”,梁延云只得先找自己的叔叔伯伯,挨家挨户说服他们。通过贷款、借款的形式,梁延云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扩建新养殖场,仅地下管网等工程就耗费了半年多。

  经过1年多的建设,新养殖场正式落成。相较于过去老父亲那种传统的“一锅炖”式的养猪方式,新养殖场除了科技设备之外,还设置了产房、妊娠房、护理房都各种功能用房,将处于不同时段的猪分配在不同的房间里。养殖规模也从父亲时代的三四百头,一下子扩充到了2500头,年出栏可以达到5000头,2017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

  现如今,除了已成规模的养殖业之外,养殖场外流转的400亩良田也种上了小麦。梁延云指着京杭大运河一侧的大片良田说,“因为猪粪发酵后本身就有防虫害的作用,所以这些小麦几乎不打农药。”去年,梁延云申请注册了一个农产品品牌,打算今年尝试推出无公害小麦面粉。

  两年的时间全部回了本,现在猪场内外环境好了,工人也好找了。“俺真是老了,不服不行。”说起当初和儿子斗气的事,老梁一脸不好意思。

  

  让媳妇学电商

  打造“梁庄村”品牌

  看似事业蒸蒸日上,但年轻的他却始终心存危机感。“2016年我去泰安参加培训,一位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在山西为一位煤老板规划养殖业的时候,对方一次性上马就是两万头猪,相当于当地全县一年的养殖量。”下课前,这位经济学家指着在座的上百位中小规模的养殖户说:“你们的未来,要么改变,要么退出,大规模集团化养殖是大趋势。”

  这次培训让梁延云印象深刻,尤其是相比去年,今年初的猪肉价格走势也不是很好,让他对这个行业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梁延云说,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更应该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让传统养殖转型为现代农业,将来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

  待今年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他玩起了直播,靠直播来认识天南海北的农业专家和养殖户,互相借鉴、分享养殖经验和技术。同时,他还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准备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销售养殖设备。“县里的电商产业园经常搞电商培训,每次我都让在县城照看孩子的媳妇去学习,希望她能把电商业务发展起来。”

  梁延云说,他希望未来能够把农产品的销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除了正常供货之外,还要摸索着推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我想把更多的农业技术引到村里来,不仅我自己,还要带动村里的乡亲们一起靠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出属于我们梁庄村自己的农业品牌。”他要改变过去老父亲那种“一人打拼、靠天吃饭”的老传统,“只有大家伙齐心协力,让村里的农业种植、养殖循环起来,咱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齐鲁晚报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张肇伟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