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聊城一家人全家上阵传承非遗技艺

2018-02-24 09:51:00 来源: 聊城晚报 作者: 陈金路

  正月初七,浓浓的春节气息还远没散去,听说东昌府区道口铺村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东昌府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郭春奎全家上阵传承非遗技艺,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当天下午,当聊城晚报记者来到道口铺村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时,10余位村民正在围拢在操作台周围,学习木版年画印刷技艺。

村民正在观看郭春奎和儿子郭宾刻版

  道口铺村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在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驻地东面不远处的聊堂路北侧,大院与以往不同的是,大门两侧分别竖起了“永兴堂木版年画传习所”和“永兴堂民俗文化传承大院”两块牌子。大门右侧是郭春奎刻制的文图并茂的新24孝木版画,大门的右侧是木版年画“连年有余”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聊城市旅发委2017年第112号文件将“东昌府区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命名为2A级景点。记者发现,除了大门装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改变,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内,展厅、刻板工作室、印刷工作室一应俱全。尤其是民俗文化大院展厅内,毛主席头像、《红灯记》、“观音”、“灶君”、“游湖借伞”、“喜生状元郎,凤落金宝地”、“战马超”、“白虎大堂”、“秦琼敬德”、“麒麟送子”等等数十个种类的木版年画和吉祥画应有尽有,并且装裱成了艺术品。刻版工作室内,案台上木把的小刀、小铲、锥子等约20件工具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上面。

  在过年期间,为了更好地传承木版年画刻版、印刷技艺,郭春奎将刻版工作台、印刷台从屋内特意搬到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院里。当记者走进院子里,发现郭春奎和儿子郭宾正在刻制年画、吉祥话的木版,郭春奎一边刻制一幅“连年有余”的木版,一边向村民介绍。只见他将一块梨木的木板刻两下转一转,以便更好地掌握刀口。他说,“连年有余”这个吉祥画人人喜欢,刻制过程中掌握的一个原则是“刻白留黑”。刻一块版需要将图案先沾到板上,干后再用砂布打磨,然后进行刻制,刻完后在进行修整,共约需要4道工序,每个版需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才能刻成。傍边的郭宾刻制的是孔子画版。爷俩的专注劲,让在场的人非常佩服。

  郭春奎告诉记者,春节前,他在高新区武楼小区、马庙新村等地方传承木版年画技艺。春节后从初二开始,基本都在大院里干这个活。很多村民原来知道有木版年画,但不知道是怎么刻出来的。旧时,很多刻版艺人很保守,唯恐别人学会,也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刻版。现在是新时代,思想解放了,政府提倡传承老技艺,所以,他也凑过年和村民都不忙的机会,向他们展示刻版技艺,目的是传承非遗技艺和民间艺术。

  郭春奎的儿媳代艳华正在教村民的孩子印制木版年画

  在刻版台前,郭春奎的儿媳代艳华正在教村民和儿童印制木版年画。研墨、铺纸、按刷、印制,最后出来一张印制的“连年有余”吉祥图,孩子们高兴地笑了。代艳华说,今天主要印的单色画,其实,印制五彩版时,一种色一个版,线版是头一色,也是黑色的,待线板印刷干燥后再印其他版,一幅五颜六色的年画需要五六块套版,并且每一次印刷都必须高度吻合,不能有丝毫错位。

  “既然市旅发委将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定为2A级景点,那么,今后我和我的家人一定搞好非遗技艺的传承,让村民、市民和游客来到大院真正学到珍贵的非遗技艺,为聊城的非遗传承和民间艺术多做点事。”郭春奎最后说。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