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过了腊八就是年”,热热闹闹逛大集、办年货,是岛城市民过年的一大乐事。2月7日一大早,李村大集便已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提着篮子的、拉着小拉车的、推着小推车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一进大集门口,浓浓的芝麻香味和香油味便扑鼻而来,张家三姐弟的三个香油铺子映入眼帘。1986年家里姐弟四人就从德州来到青岛做香油生意,其中三人开在李村大集,迄今为止已有32个年头。
“今年不仅生意好,而且行情来的早,一上午就卖出去150多斤了。年前的大集就剩两个了,得提前准备好,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三兄弟之一的张永香今天早上四点就出了摊,香油瓶子、装满香油的铁皮桶、磨芝麻酱的石墨、撴香油的大锅和机器、用来封口的煤球炉子等在摊位前摆放的井井有条。
室外虽然飘起了雪花,但花卉市场里却“春意盎然”。“花商”王强告诉记者,农历腊月二十二之后就会进入销售旺季,繁忙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除夕夜,很多市民春节买花图的是个喜庆,蝴蝶兰、大花蕙兰、杜鹃、仙客来等颜色亮丽、花期长的盆花格外受欢迎。为了“备战”春节,他一口气采购了2万株蝴蝶兰。
始建于1892年的李村大集,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作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村大集早在明朝便已是乡间十二大集之一。如今的大集辐射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既设有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民生市场,也设有服装鞋帽、生活用品、花鸟鱼虫等多个区域,商品品类齐全、应有尽有。
“新年新气象,想把家里装扮漂亮一点。”在选购春联的李村市民李春兰和两个姐们一起来挑选福字,虽然家门口就是大商场,在外地上班的女儿每年也会帮助自己网购年货,但李春兰每年都会来大集逛逛置办年货,感受一下传统的年味气息。
“现在都扫码支付了,找钱太麻烦。”卖对联的商户李娟的手机上,不时响起收款的语音信息播报。记者观察到,大集的消费方式与时俱进,无论是卖花鸟鱼虫的,卖锅碗瓢盆的,还是卖蔬菜水果的,摊位前几乎都摆着收款的二维码,顾客无论男女老少,更多都会选择扫一扫支付。
2016年,李村大集由李村河中游河道搬至青山路与重庆中路交叉口。但是,老青岛人对李村大集的热情,丝毫没有因为集市搬迁而改变。
“原来就是用大棚支个简易的摊位,越过节越怕下雨下雪,晚上还得守着摊,现在可好了,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每天晚上大集的保安都会值班看着摊位。”李娟告诉记者,她在大集上卖春联和福字已经有16年光景了,搬了新家后,不仅条件好了,“人气”也旺了不少,腊月二十二这一天就能卖出8000对春联,比原来多了1000多对。
李村大集市场管理所所长臧思勇介绍,新大集在选址、外观设计、内部布局、停车位设计等问题上,广泛邀请群众参与到全过程,配建了数百车位的停车场,此外,除了建有封闭式农贸市场用于安置“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外,还在市场外的露天区域预留了1.2万平方米的赶集区,用于逢二、逢七赶大集,方便临时赶集业户摆摊设点。两年下来,“人气”越来越足,平日往来采购者络绎不绝,逢集之日更是热闹非凡。
针对群众普遍担心的新大集“集味儿”不足问题,大集还广泛邀请老业户、民俗专家口述李村大集历史,提炼出了“花鸟市”“海鲜市”“节庆市”的主题,通过情景雕塑、瓷板画、特色小品、故事盒等,讲述百年李村大集的故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2018年,每个县(市、区)建成2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引进或培育1家社区居家养老专业服务组织落地。[详细]
7日,记者从济南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获悉,济南市将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其中包括探索使用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购买个人商业医疗保险等内容。住院补充医疗商业保险可给本人和直系亲属购买,保费额度不超过账户余额的50%[详细]
今年,在食药监管方面,青岛还将突出整治提升,为重大活动营造良好的食药安全环境。据了解,城乡结合部、农村、校园及周边、重大活动会场周边,以及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特色街、港站等也将成为今年重点整治的区域。[详细]
因为自家有车,李先生并不打算长期使用共享汽车,于是打算退出1000元押金,以后随用随充。作为唯一一家落地济南的共享汽车,相比共享单车在济南的现象级发展,“喜尔客”的发展明显缓慢很多。[详细]
连日来持续的降温降雪天气,使烟台海鲜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各商家提前备足了货源,海鲜价格没有太大波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