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迎春节 岛城市民赶集忙

2018-02-08 17:46:03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过了腊八就是年”,热热闹闹逛大集、办年货,是岛城市民过年的一大乐事。2月7日一大早,李村大集便已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提着篮子的、拉着小拉车的、推着小推车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一进大集门口,浓浓的芝麻香味和香油味便扑鼻而来,张家三姐弟的三个香油铺子映入眼帘。1986年家里姐弟四人就从德州来到青岛做香油生意,其中三人开在李村大集,迄今为止已有32个年头。

  “今年不仅生意好,而且行情来的早,一上午就卖出去150多斤了。年前的大集就剩两个了,得提前准备好,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三兄弟之一的张永香今天早上四点就出了摊,香油瓶子、装满香油的铁皮桶、磨芝麻酱的石墨、撴香油的大锅和机器、用来封口的煤球炉子等在摊位前摆放的井井有条。

  室外虽然飘起了雪花,但花卉市场里却“春意盎然”。“花商”王强告诉记者,农历腊月二十二之后就会进入销售旺季,繁忙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除夕夜,很多市民春节买花图的是个喜庆,蝴蝶兰、大花蕙兰、杜鹃、仙客来等颜色亮丽、花期长的盆花格外受欢迎。为了“备战”春节,他一口气采购了2万株蝴蝶兰。

  始建于1892年的李村大集,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作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村大集早在明朝便已是乡间十二大集之一。如今的大集辐射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既设有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民生市场,也设有服装鞋帽、生活用品、花鸟鱼虫等多个区域,商品品类齐全、应有尽有。

  “新年新气象,想把家里装扮漂亮一点。”在选购春联的李村市民李春兰和两个姐们一起来挑选福字,虽然家门口就是大商场,在外地上班的女儿每年也会帮助自己网购年货,但李春兰每年都会来大集逛逛置办年货,感受一下传统的年味气息。

  “现在都扫码支付了,找钱太麻烦。”卖对联的商户李娟的手机上,不时响起收款的语音信息播报。记者观察到,大集的消费方式与时俱进,无论是卖花鸟鱼虫的,卖锅碗瓢盆的,还是卖蔬菜水果的,摊位前几乎都摆着收款的二维码,顾客无论男女老少,更多都会选择扫一扫支付。

  2016年,李村大集由李村河中游河道搬至青山路与重庆中路交叉口。但是,老青岛人对李村大集的热情,丝毫没有因为集市搬迁而改变。

  “原来就是用大棚支个简易的摊位,越过节越怕下雨下雪,晚上还得守着摊,现在可好了,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每天晚上大集的保安都会值班看着摊位。”李娟告诉记者,她在大集上卖春联和福字已经有16年光景了,搬了新家后,不仅条件好了,“人气”也旺了不少,腊月二十二这一天就能卖出8000对春联,比原来多了1000多对。

  李村大集市场管理所所长臧思勇介绍,新大集在选址、外观设计、内部布局、停车位设计等问题上,广泛邀请群众参与到全过程,配建了数百车位的停车场,此外,除了建有封闭式农贸市场用于安置“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外,还在市场外的露天区域预留了1.2万平方米的赶集区,用于逢二、逢七赶大集,方便临时赶集业户摆摊设点。两年下来,“人气”越来越足,平日往来采购者络绎不绝,逢集之日更是热闹非凡。

  针对群众普遍担心的新大集“集味儿”不足问题,大集还广泛邀请老业户、民俗专家口述李村大集历史,提炼出了“花鸟市”“海鲜市”“节庆市”的主题,通过情景雕塑、瓷板画、特色小品、故事盒等,讲述百年李村大集的故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