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城市,因他们而温暖
——— 多路记者采访体验劳动者的寒冬坚守
编者按 冷,是最近一周来的热频词。平凡劳动者寒冬里的坚守,温暖了这个冬天,温暖着城市里的你和我,演绎着一段段寒冬变“暖冬”的感人故事。但是,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我们不问,他们不说,只是默默坚守。
连续8天的降雪降温天气,挡不住户外工作者坚守一线的步伐。本报记者兵分多路,现场采访体验劳动者的寒冬坚守———凌晨4点的胜利南路上,清雪防滑工人站在车顶作业;穿梭在大街小巷供热一线工人,用冻僵的双手筑起温暖防线;菜市场内的卖菜人,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水管抢修现场,自来水工人站在冰水里挥舞铁锹;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土方结冻也要抓紧清运;昆嵛山上的夫妻护林员,走二三十里山路执勤巡山……风里雪里,感谢有你,在这寒彻入骨的寒冬里,他们的坚守,让这座城市变得温暖。
供热一线工人———
用冻僵的双手筑起温暖防线
体验地点:芝罘区上夼西路、奇山西街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钟嘉琳 摄影报道)数九隆冬,天寒地冻,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于管线抢修第一线,顶风迎雪,上演“最美丽的逆行”,这就是港城供热一线的工人们。
昨天上午9点多,芝罘区上夼西路129号的一住户暖气漏水,市热力公司上夼换热站站长刘桂波1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53岁的他背着维修工具一口气爬上了6楼。“是暖气活结漏水了,得下楼先把入户阀门关上,把水泄掉后,再上来维修。”判断出漏水原因后,刘桂波返回楼下,打开排水井盖,跳进井内,麻利扭紧阀门,打开泄水阀,又返回到住户家中。经过20多分钟的维修,刘桂波再次下井,检测维修效果。在排水井下维修了10多分钟,刘桂波艰难爬到地面上,双脚和小腿部位已经被水浸透,30多度的井内温度让刘桂波的头发眉毛蒙上了一层水雾,零下10度的室外温度让这层水雾很快凝结成细密的冰碴。“我现在的感觉,就像刚蒸完了桑拿,又钻到了冰窖。”刘桂波开玩笑说。
“井下空间狭窄潮热,室外又天寒地冻。前几天下大雪的时候,工人们下井后手套都结冰了。等骑着摩托车赶回来的时候,手套和车把手都粘在一起了。”市热力公司上夼奇山分公司副经理赵玉涛向记者补充道。
上午10点,芝罘区奇山西街,奇山换热站站长马书臣已经和两位同事户外巡查2个小时了。即使带着厚厚的手套,马书臣的手也早已冻僵。他手中握着听针和测温枪,顺着供热管道一点点地“听诊把脉”,细心寻找漏点,排查供暖管道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这个听针是不锈钢材质,放在耳朵的一头是塑料材质,内置铜片,可以将管道内部声音放大,就像医生用的听诊器一样。”马书臣告诉记者。
从10月份供暖试压到现在,马书臣和其他一线供暖检修工人一样,没有任何休息日。“我们是24小时待命,晚上轮流值夜班,有时候大半夜住户家里暖气爆裂,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修。”马书臣说。临近春节,供暖检修工作格外繁忙,检修工人们却没有怨言,时刻坚守在一线。
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现场———
土方结冻也要抓紧清运
体验地点:塔山南路项目山海南路至胜利南路标段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侯召溪 通讯员 张帅 摄影报道)虽已是上午10点,这里的温度却是零下4℃。置身被积雪包围的工地,眼前焊接火花四溅,远处传来挖掘机凿进山体的轰鸣声,多日的极寒天气似乎并没有打扰到这里的施工。
这里是市级重点工程塔山南路项目山海南路至胜利南路标段,烟建市政路桥公司项目经理于卫强正在现场安排工程施工。“说是没影响,却也给施工带来不便。”干了多年市政路桥工程的于卫强,对于连日来的风雪降温天气还是有些不适应。前几天,因为气温过低,再加上雨雪浸润,土方装上车好好的,到了倾倒地就冻在车上了,硬是倒不下来,只好拿挖掘机往下扒。
塔山南路项目山海南路至胜利南路标段,包括一座150米长桥梁和双向1845米长隧道工程,现在正在开展洞前土方施工,共计要清运12万方土石。按照工期安排,该标段计划2019年6月具体通车条件。
“连日降雪,道路湿滑,处于安全考虑,我们将土方清运工作多安排在晚上进行。”于卫强说。面对极寒天气的不利影响,他们主动调整施工安排,在开展土方施工的同时,同步焊接制作拱架,做好隧道管棚前期准备工作。
塔山南路、塔山北路是贯穿烟台市区东西两条交通“主动脉”,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市区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前期的各项准备,塔山南路项目已于2017年12月底实现全线开工建设,各标段施工单位已全部进场。
采访期间,塔山南路塔山北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工程负责人袁承兴、工作人员尹斐踏雪来到施工现场,协调推进工程建设事宜。袁承兴说,正在建设的塔山南路是我市市政道路建设史上最为复杂的道路之一,整个工程要劈山、架桥、打涵洞、钻隧道,各项施工全部有了。克服极寒天气不利影响,指挥部要求各标段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同时,合理安排工期,压茬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道路早竣工早通车。
救助管理站24小时待命———
陪流浪者“温暖”过冬
体验地点:市救助管理站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尹琳 摄影报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怎么找来的?”昨日上午,记者在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大厅里见证了暖心的一幕,一位无家可归的妇女主动来到救助站里寻求帮助,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送上了食物和热水以及御寒的衣物,女子在得到帮助后激动地连声道谢。
“最近一直在下雪,室外温度极低,救助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中午11点多,刚执行完一上午任务的救助管理科副科长朱国宁告诉记者。在最近一周内,他们每天最少会救助三到五个人。
在持续降雪的恶劣天气,救助站的所有工作人员几乎是24小时待命,每天救助时间分为早中晚三次,上午9:00—11:00,下午2:00—4;30,晚上7:30—10:30,如碰到极恶劣天气,搜救时间还会延长,有时到凌晨才结束。同时救助大厅还有24小时值班人员,保障及时救助求助人员。
朱国宁告诉记者,就在前日晚,他和队员们又在三站附近发现了一个流浪者,他们第一时间赶了过去,经过长时间劝说,这个人拒绝到救助站去,于是工作人员只能给他提供一些食物和饮用水,以及御寒的棉衣棉被。朱国宁说,“像这种情况,不想来救助站的人我们不能强制,只能耐心劝导,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随着天气不断变冷,救助人员也在增加,救助站全体都要参与救助工作。”救助科李培强科长告诉记者。为了扩大救助范围,不遗漏任何一个被救助人,救助站最近平均一晚会出动二、三十人参与搜救。
救助站在去年11月15号启动了“寒冬送温暖”救助活动后,工作人员已经救助了大约320个流浪者,给他们发放棉衣、棉被,食物和保温杯等御寒物品上千件。据悉,“寒冬送温暖”活动还将持续至3月15号,在这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还将随时待命,持续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寒冬时节、春节临近,市救助管理站提示广大市民:当您在街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或临时遇人员,请劝导他们到救助站求助;对自身无力求助的,请帮助他们拨打110或求助咨询电话6682129,救助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坚守在寒冬里的卖菜人———
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体验地点:幸福十六村菜市场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徐睿 摄影报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天刚亮就摆上摊,用自己的双手为市民提供新鲜的蔬菜。今年39岁的王磊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15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他每天坚守在芝罘区幸福十六村菜市场,第一个摆摊,最后一个收摊。
29日8时许,王磊来到他位于芝罘区幸福十六村菜市场租的门头房前,准备开门营业。“这两天雪大、天又冷,一大早来买菜的人少,所以我出来得也晚点,平时7点就把摊支上了。”王磊对记者说道。王磊租的这间房大概20多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太大,里面的蔬菜种类却极其丰富:大头菜、青椒、山药、黄豆芽、菠菜……王磊说,大概有40多个品种,在这个菜市场里,数他家蔬菜种类最齐全了。甭管附近居民想买啥菜,上这儿来,准没错。
29日这天,室外温度大概值零下7度左右。“咱人受得了,菜可不行啊,特别怕受冻,所以下雪这个周我就在屋里卖菜”,王磊说着,把墙角里的一个小煤炉给点着了,过了一会儿,屋里稍微有了点儿热乎气儿。他告诉记者,现在屋里温度快接近0℃了,这个温度正好,不能再高了,否则室内室外温差太大,有些蔬菜就容易烂心坏掉。为了把最好的蔬菜卖给上门的顾客,只能自己受点冻了。
正聊着,陆陆续续有顾客上门了。看起来,大家和王磊都很熟络,有的顾客没带够零钱,王磊就说,“下次再给我吧”,或者干脆“不要了”。他招呼顾客时,记者在旁留心听着,王磊多次提醒顾客,有的蔬菜不需要买太多,买多了吃不了放家里也是烂着;或者,告诉顾客,这种蔬菜究竟怎么做才最好吃。对于这种做法,王磊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咱必须得把顾客当成自己家人一样来对待,不然这市场上卖菜的这么多,人家凭啥来我家?”
在幸福十六村菜市场卖菜,王磊一干就是15年。这么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寒,只要自己没生病,就一定会坚持摆摊,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卖菜确实很辛苦,同时也让王磊有了一种责任感。上他这里来买菜的顾客,90%以上都是回头客,自己基本上都认识。有的回头客晚上8点多才下班回家,自己也坚持等他们。用王磊的话说,“我不怕刮风下雨,就怕有人买不到菜。”15年来,他一直这样坚守着。
见证路面“由白变黑”———
凌晨站在车顶撒布融雪剂
体验地点:芝罘区胜利南路
防滑队员冒着寒风低温站在车顶作业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春娜 实习生 珈琳通讯员 永超 希来 摄影报道)昨天凌晨5点,雪下得越来越大。守候在芝罘区胜利南路隧道口的市城管局市政处清雪防滑队员立即开展了清雪作业。记者赶到胜利南路时,两辆推雪铲正一前一后成梯型展开作业,两车实行压接前进,正好可以跨过三个车道。
记者上了一辆清雪车,跟随司机董方志开始了推雪工作。天刚蒙蒙亮,视线不太好,加上推雪铲太宽,全程必须全神贯注。“胶皮铲保持一定的斜角,这样扫出来的道路才干净。”董方志年近50岁,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清雪防滑。
自从22日降雪以来,市政处就要求清雪防队员每天凌晨4点到岗。作为司机,董方志必须比别人提前到岗,做车辆启动前后的准备工作。“清雪没啥捷径,笨办法、土办法多。”董方志说,天气预报有雪,人和机器就都要上路待命。
“你看,推过三遍雪之后,路面上没有积雪,但是有一层薄薄的冰层。”半个小时后,市政处第四防滑队队长刘洪涛下车,用手指头在地上捻了一下。记者也试了试,的确有一层薄冰。“这么薄,一碾就碎,不要紧吧?”记者问道。“那不行,车辆容易打滑。”刘洪涛说。
随后,清雪车再次发动,开始撒布融雪剂。坐在清雪车副驾驶上的刘洪辰爬到车斗顶端,绑上安全带,用铁锨疏松着撒布车里的融雪剂。“温度太低,融雪剂粘结成块了,撒布不均匀,必须人工疏松一下。”刘洪辰说。
记者也爬到车顶试了试,寒风凛冽,刮在脸上像刀子搬,握着铁锨的手一会就没有知觉了。就在这样的寒风中,刘洪辰站在车顶半个多小时,完成了胜利南路来回的融雪剂撒布。6点左右,雪停了,路面上车辆渐渐多了起来,道路早已见底,车辆通行十分顺畅,但是大家没有离开,派出去买早饭的同事回来,大家在车上吃了几口。
“清雪过程很辛苦,但是看到路面由白变成黑,心里特别敞亮。”刘洪涛说,连续8天,他带着清雪机器和29个人奋战,从红旗西路到港城大街的胜利南路上,他们记不清楚来回走了多少遍,很多人用手机拍下了深夜下雪的照片,美轮美奂。
全力以赴保障供水———
踩在冰水里抢修水管
体验地点:芝罘区白石村
站在冰水里抢修水管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杨春娜 实习生 王珈琳 通讯员 孙荣 摄影报道)这几天的寒冷天气,手稍微碰到凉水,都会觉得透心凉。寒流天气,也是自来水管网故障率最高的时候,水管遇冷,热胀冷缩,局部冷热不均,容易出现漏点。28日下午,一场跟时间赛跑的抢修在芝罘区白石村附近上演。
中午12点左右,记者来到新城街和新石街交叉口时,自来水管网的漏水部门已经挖开,直径300毫米的管道出现在眼前。市城管局自来水公司大修班长孔俭军带着工人进行维修,冒出来的自来水形成一个水湾,孔俭军和同事们就站在水里,挥舞着铁锹,挖开泥土,寻找漏点。
零下10°左右的温度里,风一吹,脸都发麻。水湾中很快出现了冰碴子,挖开的泥土也很快结了一层冰,记者用手帮忙搬动的时候,着实有一种寒彻入骨的感觉。“顾不得冷,得赶紧抢修,及时恢复供水。”孔俭军说,这条管道关系着白石区片百姓的供水,必须在晚上用水高峰期来临之前,恢复供水。
很快,漏点被锁定。维修工人站在水下对管网进行修补。记者看到,他们的手已经冻得发红,却还要十分精准地进行操作,汗珠子从额头滚下。下午4点半左右,在经过4个小时左右的抢修后,管网恢复供水。“白天还好,很多抢修发生在半夜和凌晨。没有白天黑夜,也没有好天坏天。”孔俭军说,由于抢修及时,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管网出现停水,尽最大可能降低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这也是供水抢修一直遵循的原则。一场抢修结束,大家却并没有放松,天越冷越容易出现故障,必须打起百分百的精神。
夫妻护林员的大山情怀———
走二三十里山路执勤巡山
体验地点:昆嵛山林场二分场欧节沟护林点
毕建凤(左)与爱人李强在护林路上小憩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姜乾 通讯员 林德昊 林宏岩 摄影报道)连续多日降雪,让昆嵛山这块“绿宝石”穿上了“银装”,昆嵛山林场二分场欧节沟护林员毕建凤,本来可以休息几日,但为了防止有人偷伐树木,保证山上林木安全,她照旧踏着皑皑白雪、踩着枯枝落叶,在寒冬里巡护山林。
扎根大山15年,从青春韶华到滋生白发,眼角泛起的皱纹,刻下的是毕建凤与林子难以割舍的情感,更是她与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
1990年,毕建凤与林场护林员李强喜结连理,介于丈夫的职责,毕建凤在家照顾孩子和婆婆,与丈夫好似“牛郎织女”,一年见不着几回。渐渐孩子长大,感受到婆婆的盼望,她毅然选择跟丈夫一起守护山林,成立了该场第一处“夫妻护林点”。欧节沟护林点,海拔580米,距离二分场8华里,这里注定要与孤独寂寞为伍。“我至今记得,刚进深山时,50年代的旧房子,房顶笆泥椽子早已朽烂。每逢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淌小河,热土炕到了半宿就凉透。夜里,煤油灯晃动着难得的光亮,门外还不时传来动物的异响。”毕建凤说。 “上山去啦!”每天穿上迷彩服,戴上红袖章,拿本书,领着爱犬“花花”,李强巡远山,毕建凤巡近山,夫妻二人间隔巡山,很难见着面。他们每天巡山两次,走二三十里山路,约八个小时。今天重复昨天的生活,明天重复今天的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爆竹声中时刻执勤巡山,严寒酷暑中身影从未间断,春夏秋冬只为树木平安。
护林人的故事,你不问,他们不说。这些与林为伴的人,习惯了寒冷,习惯了艰辛,习惯了寂寞,习惯了让沙沙作响的松林为他们倾述衷肠。如同这银装素裹的昆嵛山,安静,庄严。
连续八天随时待命———
市区东出口清雪不停歇
体验地点:莱山区观海路
莱山公路李茂壮(左)和同事在进行清雪防滑作业
水母网1月30日讯 (实习生 珈琳 YMG记者 春娜 通讯员 迟恒 摄影报道)昨天凌晨五点,天空飘飘洒洒下起雪花,已经在观海路附近驻扎多天的莱山公路管理局养护科副科长李茂壮赶紧通知同队共50名操作手集中。10分钟后,所有工作人员,4辆推雪铲、4辆融雪剂撒布车,以及1辆小型融雪剂撒布车全部集合完毕、整装赶赴观海路。
记者也赶到观海路,夜幕之中可以看到路面上已经见底。“雪太厚的话融雪剂撒上去也融化不了。”李茂壮指着布满积雪的道路告诉记者,撒融雪剂前,得先用推雪铲把厚重的积雪铲除,然后再撒融雪剂,剩下路边没有融化的积雪再用推雪铲推干净,这样才能起到清雪效果。
观海路是市区东出口,是连接芝罘区和莱山区的交通干道,车流量很大,必须得赶在高峰期前清完雪,让道路变得干净安全。6点半左右,观海路路段清雪工作基本结束。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记者手脚已经冻僵。这并不是李茂壮和同事们结束工作的时候,这场雪清完后,他还要坚守在路上,随时为下一场雪做好清雪准备。同时,他们还要随时注意低温导致道路结冰,及时撒布融雪剂。
22日起到昨天连续8天的降雪过程中,李茂壮和工作人员们凌晨上岗,晚上下班,随手做好清雪准备工作。“保障道路整洁和安全,尽力减少交通安全隐患,这就是我们坚守的目的。”他说。
步行巡检供电线路———
顶风冒雪只为“万家灯火”
体验地点:芝罘区魁玉路
拿着望远镜巡视线路
水母网1月30日讯(YMG记者 杨春娜 实习生 王珈琳 通讯员 马学利 摄影报道)连续一周的降雪后,芝罘区魁玉路人行道旁绿化带上的积雪深没小腿。寒冬天气,也是用电高峰期,为避免低温降雪天气对供电的影响,烟台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启动了雪天特巡。
昨天上午9点,记者跟随烟台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运维一班副班长徐晓光,来到了芝罘区魁玉路刘家村附近的一座杆塔下。下车后,徐晓光和同事范荣从后备箱里拿出了望远镜和高倍相机,走到距离杆塔五米左右处停下,抬起头来仔细观察杆塔顶端的情况。
“主要是观察供电线路在寒冷天气下,有没有出现覆冰现象。”徐晓光说,雪中特巡重点是要观察杆塔、导线和绝缘子的覆冰情况,杆塔覆冰会对杆塔本体产生影响,导线覆冰会引发舞动,导致导致大幅度摆动,使导线间距离变小,情况严重时会导致跳闸,绝缘子覆冰则会导致导线对杆塔放电,造成危险。记者也拿起望远镜,远处的电线杆立即出现在眼前,虽然连续降雪,好在线路上并没有发现结冰。 连续一周的降雪天气过后,道路两侧堆积了大量积雪,走在上面不一会就会气喘吁吁。记者跟着徐晓光在雪地里走了半个多小时,脚已经冻得很疼,拿着望远镜的一会功夫,手已经冻僵。“这样的道路还好,穿山越岭对于我们是家常便饭。”徐晓光边走边说,我市高压线路基本架设在远离市中心的区县或野外地带,路况雪天道路情况复杂,很多路段不能用车辆达到,只能步行进入,用高倍相机拍下来后再在电脑上放大观察。
“我们平均每天巡检的路线大概有十几里,走下来得有三个小时左右。有时候最远甚至要到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烟青交界地区巡检。这几天受恶劣天气影响周末也需要加班,下雪以来的这两个星期一直在持续做雪后特巡。”徐晓光说,要说累吧,还真是挺累的,可看到晚上万家灯火,心里就很舒坦,一天的劳累也都不算什么了。”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百度新闻是一款致力于热门资讯头条、语音阅读播报的APP。专业权威的百度搜索技术,您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索各种新闻、资讯、百科。研发个性化算法,让您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语音技术实现情感语音播报新闻,让您在开车、健身等,需要解放双眼双手场合,也能尽情收听新闻资讯。[详细]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省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动员部署会议上获悉,我省正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11类黑恶势力,对黑恶势力“关系网”“保护伞”,一律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详细]
为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山东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近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山东省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特聘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了7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详细]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为香港市区线研制的首列地铁,预计年底率先在荃湾线投入服务。按照计划,首列车抵达香港后,将进行一系列严谨测试,包括在主行车线进行综合测试等,预计在2018年底率先在荃湾线投入服务。[详细]
最近几日,济南格外寒冷,侯锦然身上穿了一件半旧的红色羽绒服,因为在草丛里进进出出,袖口处沾了不少泥土。” 据了解,这几年,侯锦然坚持义务喂养园区流浪猫花费超过12万元。[详细]
不管降雪给济南带来多大的降温,喜欢冬泳的市民依旧在泉水浴场中惬意畅游。一场降雪降临济南,气温骤降至零下10度。烟台部分沿海地段,扑岸的浪花滴水成冰,成为冬季烟台海滨一道独特的景观。[详细]
水环境质量状况,2017年,全市26条重点河流42个监测断面,COD浓度平均值为18.3 毫克/升,同比改善34.7%;氨氮浓度平均值0.5毫克/升,同比改善74.5%。 生态环境状况,3个县市区(莱州市、蓬莱市、福山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市区)命名,全市获命名的省级及以上生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