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 济南市政务服务工作获殊荣

2017-10-09 17: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丛

  全国政务服务博览会上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安纪文作主题演讲

  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荣获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奖

  大众网济南讯(记者王丛)今年9月26日,第二届全国政务服务论坛暨政务服务博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政务服务中心、专家学者及IT企业代表700余人参加了本届会议。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应邀参会并荣获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奖。

  此次大会将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奖授予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是对济南市近几年“放管服”方面工作的极大肯定。会上,专家评委会给出的点评是:思路清晰、方向准确、理念超前、措施先行、成效显著。这是对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探索之路的最大的认同、肯定和支持。那么,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到底创新在哪里?济南市的政务服务又是凭借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得到这个重量级的奖项的呢?

  大平台——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2015年,刚刚搬迁新大厅的政务服务中心立即组织了一支队伍,针对前来办业务的市民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研显示:每天到中心办事的申请人平均有3000-4000人,这其中的90%是年轻人,其中的80%拥有高学历,而70%以上的申请人有强烈的互联网行为。基于本次调研,中心得出结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大厅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申请人的需求,与其被动接纳,不如主动拥抱。要想进一步推进提升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就要紧紧牵“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个牛鼻子。

  去年7月,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实行“一口受理、推送相关、同步审核、限时办结、全程留痕、综合评价、统一发证”的服务运行模式。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陆续开通了“济南政务服务”门户网站、自助终端、微信、APP。如今,济南市民惊喜的发现,以前很多需要跑多次才能办好的事,现在坐在家里上上网、点点手机就能完成。网上审批、在线办理、只要你愿意,最后办理好的证件也可以通过快递的形式送上门,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大服务——

  为群众提供暖心、走心服务

  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的满意为落脚点是服务型政府永远的追求。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以“互联网+”为抓手倒逼行政审批改革,倒逼流程优化再造,倒逼政务服务模式创新的工作理念,对标先进、聚焦问题、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统领,创新模式,优化手段,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工作质量水平的新路子。

  在“把简单留给群众,把办理交给系统”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的服务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据了解,以市级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为依托,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文广新局等11个部门(单位)的40项行政审批事项作为首批全程网办事项上线运行。

  此外,在“互联网+”模式的支持下中心始终坚持双休日对外服务,以不动产登记和公积金提取为例,双休日中心平均每天受理量约300件,这为平时上班不好请假的市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今年下半年中心更将“店小二”服务模式不断深化,得到社会各界和办事群众的普遍好评。政务服务流动车带着“便捷与高效”进项目、进县区、进社区,将全新的办事体验和办事效率辐射济南全域,真正做到“随叫随到、办事周到”,为更多的群众和企业提供暖心、走心服务。

  大数据——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互联网+政务服务”便民利企的同时更是将行政审批的整个流程放入了四面透明的“大鱼缸”,进一步确保了办事依法依规,信息公开透明,数据开放共享,管理规范高效,真正做到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借助互联网技术,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在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沉淀数据的基础上,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率先研发了行政审批大数据分析平台。

  对于政府来说“大数据”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就在今年,这些数据为济南市委重点部门“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评价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而今后行政审批大数据分析平台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省市领导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

  在采访中,中心副主任安纪文说:“‘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互联互通是基础,数据共享是核心,协同应用是关键,提速增效是目的,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利用,是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基础保障。”

  目前,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已初步完成政务服务平台从“集中受理到集约办理再到集成服务“的转型升级和现实跨越。未来,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始终坚持“以申请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和“453工作体系”,全心服务发展、用心服务民生,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徐坤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