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两地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之夜的牵挂

2017-10-04 21:10:34 来源: 胶东在线 作者:

  胶东在线10月4日讯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那些身在外地、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们来说,中秋之夜格外多了一份牵挂。

  今年43岁的田长青,是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当记者拨通电话时,他正在从乡下赶回聂拉木县城的路上。由于海拔太高,他不断喘着粗气。“我现在在距离县城1个小时的路上,一个5200米的山口,确实有点缺氧。我们主要是国庆节期间,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们要全员在岗。”

  受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影响,聂拉木县城受损严重。从去年进藏以来,田长青和另外8位来自烟台的同事一起,不分昼夜地投入到震后重建工作中。今年大雪封山的日子即将来临,他们最近就格外繁忙,国庆期间也是如此。“聂拉木这边的施工期只是到10月20号左右就结束了,所以我们抓住最后这半个多月的时间全力以赴推进我们援藏项目的进度。特别是涉及到教育、医疗和农牧村生产生活改善这方面,是我们援藏的一个重点。”

  受组织委派,目前,烟台第八批、共9名援藏干部以及技术人才在西藏开展援建工作。国庆中秋假期,他们绝大多都不能回家过节。尽管现在条件好了,他们在当地也能吃上月饼,也能通过电话、视频和家人通话。但在中秋节这个万家团聚的特殊日子,看着窗外那一轮明月,他们还是表达了内心对家人深深的思念,抒发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援藏干部田长青:“我进藏之前,老婆生了二胎。现在小儿子才7个多月,现在最想念的还是小儿子。祝家人中秋快乐。我们守着同一个月亮,一起过节,虽然远隔万里,但是心是相通的。”

  援藏干部王诗龙:“老父亲74、丈母娘68了。可以跟家里视频下,(问问)怎么样,换季注意血压……

  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还有大学老师。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刘春芳老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晚上八点,刘春芳老师习惯性地来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查阅,继续手头课题的研究。刘春芳:“目前正在忙的就是一个国家基金社科项目,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当中的平民思想研究,这个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希望把文学和民族发展结合起来。”

  在常人眼中,大学老师每年有多个假期,是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刘春芳告诉记者,对于担负科研任务的大学老师来说,假期只不过是让精力从教学模式更好地调整到科研模式中来。“平时的时候,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要备课上课,但是科研呢,尤其对我来说是文科类的科研,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安静下来,沉静下来,去思考,去梳理,很多的文章,报告,作品都是假期做出来的。”

  正是充分利用了每一个假期时间,从教以来,刘春芳先后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学术专著3部,翻译出《丧钟为谁而鸣》、《奥威尔散文》等11部著作,其中她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被教育部列为语文新课标必读项目。记者 王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