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七旬老人忆50年前中秋节:步行50里为爷爷姥姥送月饼

2017-10-04 13:0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成连 林鹏

  编者按:中秋佳节,一家人围坐一桌赏月亮吃月饼,其乐融融。月饼,既是传统美食,也寄托着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对团圆的美好期许,举足轻重。最近,大众网收到一篇特殊投稿。年逾七旬的老人李成连在来稿中提到,50多年前的中秋节,在临沂读高中的他分到了四个月饼。为让郯城家里的老人尝到月饼,他自己忍受着"诱惑"步行50里地,将四个月饼送到了爷爷和姥姥面前,亲眼看着老人把月饼吃掉,故事令人感动。

  以下内容为老人口述,大众网记者整理。

  我出生在1942年,小时候听老辈人说,那是个常闹灾荒的年代。河南旱淹相继,接着又出现蝗灾,"飞蝗遍地,稼穑所剩无几"。蝗灾蔓延至山东,对临沂也产生了严重影响。老人们说,漫天遍野的飞蝗,甚至将屋檐的茅草几乎啃食殆尽。为了感受当时的场景,电影《1942》上映时,我专门跑去观影。

  我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兄弟姊妹多,出生时赶上动荡年代,所以我自幼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直到大学毕业,我才108斤。

  父亲说我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提出让我上学。就这么着,我走入了校园。由于比较有悟性,学生时代我成绩一直不错。我们村6个大队3000多人,我是解放后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因而,家中孩子虽多,但是真正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只有我自己。

  1956年,我进入郯城二中念初中。50多年前的学生时代,条件异常艰苦。因为家距离学校远,我就住在学校。每周回家一次,背着包好的30来个煎饼返回学校,差不多够吃六天。可一到夏天我就犯愁:煎饼容易发霉。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把煎饼放在那里晾着。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煎饼长了毛。无奈之下,只能用开水冲洗,将霉斑滤掉,再泡泡接着吃。

  那时候,也没有青菜,就连带的咸菜都常常不够吃。俺娘就用油将盐粒子炒,制成"炒糊盐",放到小坛子或者瓶子里,稍微飘着油花带点盐味,用来泡煎饼吃。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到。

  1959年,我由郯城二中保送到临沂一中念高中。当时物资匮乏,去副食品店买点剩下的点心渣都不易,更别提副食和肉。粮食实行定量制,每人每月20多斤,油也定量每人每月2两。可对一个大小伙子而言,根本就不够吃。常记得,学校伙房里熬一大锅菜,上面就浇一点油,菜汤飘着零星油花。

  因为缺少营养,很多同学得了"水肿病"(由于营养不良,肿脸肿腿)。为减少体力消耗,学校取消了体育课,延长了作息时间。尽管条件艰苦,同学们依然非常乐观。把少量豆饼和黑色干地瓜叶做的菜戏称为"海带熬虾皮"。

  有一年中秋节,我们居然破天荒地每人分到了4个月饼(半斤)。那几年,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月饼算是绝对的"稀罕物"。

  50多年前临沂的月饼,多为本地生产,以豆沙馅、青红丝馅、冰糖馅为主。8个一斤,用黄皮纸包着,上面覆盖一张红贴子,用绳子捆好。如今,在农村集市上,仍能见到那种包装的点心。虽然包装简陋,在当时确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三年困难时期,我几乎没吃过月饼。拿着分到的四个月饼,我真恨不得一口气全部吃掉,解解馋。转念一想,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和姥姥呢!我小心翼翼地把月饼包起来,趁周末放假,我起了个大早,打算走回家,将月饼送给两位老人。从临沂一中到我郯城老家约有50里地,步行需要4-5个小时。我记着当时沿着沂河西侧一直向南走,先去了姥姥家。

  我拿出两个月饼送到了姥姥手里,看着姥姥将月饼吃下后,我才离开。当时具体情景我想不清楚了,就记得姥姥满脸笑容。

  从姥姥家出来后,我马不停蹄往八里外的家里赶。爷爷身体不好躺在床上,见到爷爷后,我把月饼掰开一点点的喂给他吃。

  具体细节我已经无法记清。只记得看着两位老人吃月饼我非常开心。尽管走了几个小时,却丝毫不觉疲惫。

  有人曾问我,步行50里就送个月饼,心里咋想的?我当时脑子里想的就是老人没吃过月饼。

  后来,我常想,这与家风传统以及我和两位老人的感情有关。那个年代,家庭教育一直倡导孝道,尊老爱幼的观念根深蒂固。老人既受尊重也很有权威。分家以后,爷爷轮流在孩子家住。无论家里多穷,家里都要在爷爷起床前为他供茶汤。打个鸡蛋也好,弄点玉米面糊糊加红糖也罢,一定送到爷爷跟前让他喝下。一直以来,我们家都是这样的传统。

  那时候,因为家里床铺被子少,爷爷经常搂着我睡觉。每年春节过后,还带着我过河去听戏,祖孙俩感情很深。姥姥待我也很好。她家有桃园、杏园,每到放假时节,我就去姥姥家,和表兄弟们一起摸鱼、爬墙上屋。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使我耳濡目染。所以拿到月饼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想到两位老人。

  这几天,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关于中秋的报道很多,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恰巧,那天偶然间看到桌子上摆放的月饼,就写了篇小文章,回忆了50多年前的那件小事。

  人到七十古来稀。今年我已经76岁了,正在朝80岁奔去。人上了岁数,容易回想过去,对比现在。我常感叹,以前是月饼吃不着,如今是月饼含糖量和含油量高不敢吃。我觉得,这恰恰反映出咱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巨大进步,给老百姓带来了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的变化:由注重吃饱到注重吃的健康。

  看着桌上摆放的月饼,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再也不用为填饱肚子发愁了,月饼对他们来说仅仅就是过节的符号而已。走50里地,就为送四个月饼的故事一去不复返,但教育子女养老敬老的孝道却一点也不能丢,这也是我们国家繁荣家庭幸福的基石。

  月饼的故事,我还会给子女们讲下去,尽管已经讲了很多遍。

  (本文由李成连口述 大众网记者 林鹏整理)

  口述人简介:李成连,1942年生,山东财经大学(原山东经济学院)1962级学生,曾任临沂中行首任行长。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徐坤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